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33

此页尚未校对

肘上三寸行向裏,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髎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髎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腸經穴是分明。

《經水篇》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江水曲折入於海。大腸傳道水穀,濟泌別汁,迴腸十六折而滲入膀胱。故外合江水,內屬大腸。

《腸胃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願聞六腑傳穀者,腸胃之小大 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穀所從出 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脣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 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 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 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于 迴腸者,外附于臍上,迴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 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 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 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 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 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胃主受納水穀,腸主傳導變化,其津液血氣由此而生。《越人》曰:「脣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蓋脣齒乃始受水穀之門,故先論脣齒之廣長。舌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舌和,而後能知五味。會厭者,喉之上套,所以分別咽喉。咽乃胃之門,主受納水穀;喉乃肺之竅。以司呼吸者也。

《平人絕穀篇》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 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 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 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 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 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 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 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 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 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 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 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 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 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 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此論人之臟腑形骸,精神氣血,皆借水穀所資生,水穀絕則形與氣俱絕矣。《六節臟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平人不然者,謂平常無病之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無有如此之留積也,是以不飲食七日,則「所留之水穀盡矣,水穀盡,則精氣津液皆盡矣。」

《淫邪發夢篇》

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田野者,水穀所生也。大腸為傳導之官,主受水穀之餘,濟泌別汁。「夢見田野」者,大腸之氣虛也。

《本臟篇》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 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裏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 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五臟內合六腑,外應於皮脈肉筋骨。是以肺應皮,而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臟腑之形氣,外內交相輸應者也。

《師傳篇》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腸中寒,則腸鳴飱 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 饑,小腹痛脹。

「臍以下皮寒」者,胃中寒。寒熱,外內之相應也。

《扁鵲難經》

《大腸形象》

《四十二難》曰:「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 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 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回腸即大腸、廣腸、肛門之總稱也。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 臍右迴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 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 分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