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35

此页尚未校对

臍而疼即泄。不能久立。若氣注于外。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

熱祕臍滿口瘡。內結痔癰痢騂。

俠臍滿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瘡,皆熱證也。濕熱內結,則為痔漏腸癰,痢下赤白。騂者,赤色也。

虛則腸鳴身易瘦,冷則滑脫耳難聞。

腸氣虛則鳴,身枯瘦如雞皮有鱗。虛冷則滑泄脫肛,耳聾。

補以粟殼,五倍棕櫚。

粟殼、五倍子、棕櫚皮、牡蠣、木香、肉豆蔻、蓮肉、榛子、訶子、龍骨之類。

「瀉必硝黃。」續隨「桃仁。」

芒硝、大黃、續隨子、桃仁、枳殼、麻仁、石斛、檳榔、旋覆花、榧實、巴豆、蔥白、牽牛之類。

溫。以吳萸、人參、薑桂。

吳萸、人參、乾薑、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之類。

「涼必芩連。」槐花茅根。

黃芩、黃連、槐花、茅根、天花粉、元參、砂糖之類。

吁!「水穀變化自然妙,食息調燮由于人。」

經曰: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難經》曰:「脣為飛門」 ,言脣開則食入如飛也。齒為戶門,飲食由此而入也。咽為吸門,言嚥入不得復出也。胃為賁門,言嚥下賁向于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下三寸,居于幽暗,故名。并闌門、魄門,合之為七衝門,皆水穀變化,出入相衝之要路也。但水穀清芳甘美,運布則為精微,腐熟則為滓穢,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

《彭用光體仁彙編》

《大腸藥性》

大腸乃手陽明之經,多血多氣。

其《經》起自商陽穴,在手指頭內側端。終于迎香穴,在鼻孔旁五分邪縫中。

庚金之腑。

大腸乃肺之腑

「《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謂傳不潔之道,變化物之形。

《合臟》而長二丈之一,曲十六而廣四寸。

大腸乃肺之腑。《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廣四寸。疊十六曲。《千金》云。藏一斗二升。廣六寸。右回疊十二曲。盛水穀一斗二升。重一斤十四兩。

「候在鼻頭。」脈詳右寸。

《浮》取而陽實者。大腸實也。陽絕者。無太陽脈也。

此腑也,實則脈實,而腸滿不通,辛溫可瀉。

《千金》生薑泄腸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方用:生薑橘皮竹茹黃芩梔子仁白朮各三錢桂心一錢茯苓芒硝各二錢生地黃一兩大棗二枚十一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下芒硝,食前服。

「虛則脈虛」,傷寒而腸鳴泄痛,補必酸涼。

「黃連補腸湯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 方用:黃連四錢茯苓川芎各三錢酸石榴皮五片地榆五錢伏龍肝指頭大一塊六味㕮咀,每服八錢,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溫服。

蒸黃連而解酒毒。

酒蒸黃連丸厚腸胃,解酒毒。用黃連一斤淨剉,用好酒四升浸瓦器中,置甑上累蒸至爛,取出曬乾,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水送下。

炒厚朴而止便紅。

厚朴煎本方治腸胃本無血,緣氣虛腸薄,自榮衛滲入故有也。用厚朴五兩,以生薑五兩搗爛,二味拌炒黃燥,白朮、神麴、麥糵五味各一兩,同炒黃,為細末,水糊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飲下百丸,平時只服五十丸。厚朴厚腸胃,麥糵消酒食,白朮導水,血自不作也。五痔諸下血,論不及此,亦以腸胃為主也。

腸風。炒川烏、荊芥。

《局方》烏金丸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久服令人悅顏色,強筋力,身體輕健,鬚髮不白。用川烏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為末,醋麪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熱水下。有疾食空時日三四次,無疾早只一服。有郭監丞病風攣搐,頭眩掉不收,手戰能食,服此六七服遂瘥。遂常服之,已五十餘年,七十餘強健,鬚無白者。此藥療腸風下血尤妙,累有人得效。見下血人服而瘥者,一歲之內已數人矣。

臟毒奇卷柏、黃芪。

《奇效方》卷柏散治腸風臟毒神效。卷柏取葉焙乾,黃芪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服,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