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變動為慄。變動者,遷改其常志也。以一聲之微,分別 五臟,并及五臟變動,以求病之善惡,法非不詳,然人 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氣與神焉。《經》謂「中盛臟 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謂言 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謂言語善惡,不避親 疏者,此神明之亂也。是聽聲中并可得其神氣之變 動,義更精矣。《金匱》復以病聲內合病情,謂病人語聲 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 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只此三語,而 下中上三焦受病,莫不各有變動可徵妙義天開,直 可隔垣洞晰。語聲寂寂然者,不欲語而欲嘿也。靜嘿 統屬三陰,此則顓係厥陰所主,何以知之?厥陰在志 為驚,在聲為呼。病本緘默,而有時驚呼,故知之耳。惟 在厥陰,病必深入下焦骨屬筋節間也;「喑喑然聲出 不徹」者,聲出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升降之機, 艱而且遲,是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也。「啾啾然細 而長」者,謂其聲自下焦陰分而上,緣足太陽主氣,與 足少陰為表裡,所以腎邪不劑頸而還,得從太陽部 分達于巔頂。腎之聲本為「呻」,今腎氣從太陽經脈直 攻于上,則腎之呻並從太陽變動,而啾唧細長,為頭 中病也。得仲景此段更張其說,而聽聲察病,愈推愈 廣,所以書不盡言,學者當自求無盡之藏矣。

《律二條》

凡聞聲不能分呼、笑、歌、哭、呻,以求五臟善惡,五邪所 干,及神氣所主之病者,醫之過也。

凡聞聲不別雌雄長短,出于三焦何部者,醫之過也。

《辨息論》

息出于鼻,其氣布于膻中,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恆 與肺胃關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咸足以占宗氣之 盛衰。所以《經》云:「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人顧可 奔迫無度,令宗氣盛喘,數急有餘,反成不足耶?此指 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 之絡脈逆也。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益 見布息之氣,關通肺胃,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呼 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 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設氣積賁門不散, 兩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養生者,俾賁 門之氣傳入幽門,幽門之氣傳二陰之竅而出乃不 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 統言其病矣。此義惟仲景知之,謂息搖肩者,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欬;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分其 息顓主乎呼,而不與吸並言,似乎創說。不知仲景以 述為作,無不本之《內經》。昌之所擬呼出為息二端,不 足盡之。蓋心火乘肺,呼氣奔促,勢有必至。呼出為心 肺之陽,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息搖肩」者,肩隨 息動,惟火故動也;「息引胸中,上氣欬」者,肺經收降之 令不行,上逆而欬,惟火故欬也。張口短氣,肺痿唾沫, 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證,均以出氣之粗名為息耳。然 則曷不徑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 中分,聖賢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 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經》謂「乳子中風熱,喘鳴 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與吸並言,而 吸之病轉易辨識,然尚恐後人未悉復補其義云:「吸 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 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遲,此皆難治。呼吸動 搖振振者不治。見吸微且數,吸氣之往返「于中焦者 速,此必實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虛則肝 腎之本不固,其氣輕浮,脫之于陽,不可治矣。」昌前所 指「賁門」、幽門不下,通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 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則 從陽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嘗不可候 其吸也。下焦者,其吸遲,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 則困于陰邪所伏,卒難升上,故吸遲。此真陰元陽受 病,故皆難治。若呼吸往來,振振動搖,則營衛往返之 氣,已索所存,呼吸一綫耳,尚可為哉!學者先分息之 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愈不爽。但統論呼吸, 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矣。

《律一條》

凡辨息不分呼出吸入,以求病情,毫釐千里,醫之過 也。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聞聲》

《經》曰:「聞而知之謂之聖」,如辨音者,聽其聲,即可以知 其物,雖非元遠,誠非淺易,予姑以經書中要者言之, 《經》曰:「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 音為羽,在聲為呻。」口出無倫,譫語也,此為有虛有實。 無稽怒叫狂言也,此為實證。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 外感也。語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也。語不接續,鄭 聲也。無人始言,獨語也。此三證屬虛。鼻塞聲重,傷風 也。聲啞脣瘡,狐惑也。卒口噤,背反張,痓證也。鼻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