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塞,風溫也。錯語呢喃,出言不正,熱證也。「心下汨汨有 聲,先渴後嘔」,停水也。「喉中漉漉有聲」,痰也。「腸若雷鳴」, 氣不和,濕也。小兒驚風,口不能言,心熱也。無還聲為 鴉聲,死證也。雜病發喘,癆瘵聲啞,危病也。已上種種, 若能細察,實能活人。至于聞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 神聖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

外診法五

《黃帝素問》

《移精變氣論》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 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于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 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 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一者,神也。得其神,則色脈精氣皆得矣。「因得」者,因其情意而得之也。閉戶塞牖,無外其志也。神舍于心,心性之動處,是謂情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故無外其志。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則得其神之存亡。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三部九候論》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 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始病者,病久而深,方病者,新受之邪,病之淺也。「各切循其脈」者,切其病之在陰在陽,在臟在腑也。夫病久者,其脈沉而逆,方病者,其脈從而浮,故當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之逆從循之。

《臟氣法時論》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平旦乃木氣生旺之時,故爽慧。下晡乃金旺之時,故病甚。夜半得母之生氣,故安靜。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靈樞經》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靜也。」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

昳,日昃也,應長夏之時,故慧。《日出》乃木旺之時,故甚。《下晡》乃申酉之分,應秋金之令,故靜。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一日一夜。五分之。而各有生尅。間甚之時。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四季辰戌丑未時也。腎病者,水旺則慧,土旺則甚,金旺則靜。

《血氣形志篇》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

此貴人也,乃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鍼石。

「形樂志樂」,則過于安逸。由是則神機不轉,氣血羈留,故病生于肉,宜治以鍼石,引而通之。

「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勞苦其形,則傷其筋,志逸而樂,則血脈未嘗受病,故治之以熨烙導引,使血脈榮養于筋,則就安矣。

「形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甘藥。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則陰陽氣血皆傷矣。夫嗌主天氣,咽主地氣,天者陽氣,地者陰氣,此陰陽氣血皆傷,故病生咽嗌。宜甘藥以調其脾胃,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蓋血隨氣行,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榮衛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藥,以行其榮衛血氣焉。

《疏五過論》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 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 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 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 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 亦治之一過也。」

嘗貴後賤,嘗富後貧,則傷其志意,故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夫脾藏營,營舍意,腎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營脫也。「五氣留連」,謂五臟之神氣留鬱于內,而不得疏達。「并」者,謂病并于五臟也。五臟之氣外合于皮毛筋骨,是以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言氣生于精,精生于氣,精氣之并傷也。灑灑,消索貌,蓋以為久常之富貴,不意失之,故時驚也。此病不在臟腑,不在軀形,精氣日虛,營衛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 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