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推此則知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則知臟氣有偏盛偏絕之候也。」

《漢張機傷寒論》

《問動氣以禁汗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 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 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 欲得踡臥,不能自還。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 心悸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 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 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 清穀,心下痞也。

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 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元李杲十書》

《治病問所便》

《黃帝鍼經》云:「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 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已上皮熱,腸中熱則 出黃如糜。」臍已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 鳴飧泄。蓋腸中寒則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 腸中寒,胃中熱則疾飢,小腹痛脹。腸中熱,胃中寒則 脹而且泄。非獨腸中熱則泄,胃中寒傳化失常亦泄。 「胃欲熱飲,腸欲寒飲,雖好惡不同,春夏先治標,秋冬 先治本。」衣服寒無悽愴,暑無出汗,熱無灼灼,寒無淒 淒,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此規矩法度, 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當臨事制宜,以反常合變 也。

《辯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 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 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 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傷 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併作,其熱也翕翕然發熱,又為 之拂拂,發熱發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 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者,陽之分也, 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鬱遏陽分, 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 悶,稍以袒裸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虛 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 禦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裡,作下證乃 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其內傷飲食不節,或勞 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 餘皆不同,《論》中辯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 能禁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于腎間者,間 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脾胃 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若胃 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輸于心肺,以滋養 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 受,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 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 此常常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及溫煖處,或添 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是熱也,非表 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 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旁 徹皮毛,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 或熱極而汗出而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 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辯之,豈不如黑白之易 見乎?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 鬱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 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 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于外,氣不 能上下,塞于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 躁,熱發必有所因,方有此證,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 見矣。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 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 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 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 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 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 矣。慎不可于此上辯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