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律一條》

凡治病不問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診過,用藥無 據,多所傷殘,醫之過也。

《一申治病不疏五過之律并內經大意》

凡診病不問三常,不知此類,不察神志,不遵聖訓,故 犯「不忌」,醫之罪也。

《內經》「常貴後賤」一節,過在不問病情之所始也。 飲食居起一節,過在不知病人七情所受,各不同也。 「比類奇恆」一節,醫之所貴,如老吏判按,律所不載者, 比例斷之,纖悉莫逃也。奇恆者,審其病之奇異平常 也。「從容」者,凡用比類之法,分別病能,必從容參酌,惡 粗疏簡略也。

診有三常一節,此過繇于不能戒嚴病者,令之悚然 神動。蠲除憂患徒外示柔弱委曲從人也。

診者必知終始一節,察氣色之終始,知病發之餘緒, 辨男女之順逆,與七情內傷。故離間親愛者,魂遊絕 念,所懷者,意喪菀積,所慮者,神勞結固;餘怨者,志苦; 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 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 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醫。

嘗富「大傷一節,非分過損身體,雖復津液不滋,血氣 內結,留而不去,薄于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則外 為寒熱」也。不但不學無術者為粗工,即使備究經旨, 而診不辨三常,療不審五過,亦為粗略之醫也。 診不辨陰陽,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 後遺身殃」,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 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 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 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 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問診》

凡診病之法,固莫妙于脈,然有病脈相符者,有病脈 相左者,此中大有元理。故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 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兼辨其聲色,但于本末先後 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診可憑, 信手亂治,亦豈知脈證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 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 所以不可忽也。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其意深矣。 陶節庵亦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 法二字。乃臨證切脈之要訣也。此義惟汪石山言之 最詳。

《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裡也。人 傷于寒,則病為熱。故凡病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 無汗,而且得于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 疼身痛;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 見脈證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 若此,此表證也。若無表證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 必有內證相應。合而參之。自得其真。

凡身熱經旬,或至月餘不解,亦有仍屬表證者。蓋因 初感寒邪,便作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 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 留蓄在經,其病必外證多而裡證少,此非裡也,仍當 解散。

凡內證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證相 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虛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 其在上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 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 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寒熱往來,時作時止,或 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 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于傷,傷則 熱生于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徵, 或九竅熱于上下,或臟腑熱于三焦。若果因實熱,凡 火傷在形體,而無涉于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 自然壯麗,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凡寒證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于表,或內寒者火 衰于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 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裡。 不可不辨也。

《問汗》

問汗者,亦以察表裡也。凡表邪盛者,必無汗,而有汗 者,邪隨汗去,已無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盡而 汗者,身涼熱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 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後,邪雖稍減,而未得全盡者,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