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九十三

  臟腑門一總一

  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別論 六節臟象

  論 五臟生成篇 五臟別論 玉機真臟論 臟氣法時論 宣明五氣篇 寶命全形論

   太陰陽明篇 刺禁論 調經論 示從容論 陰陽類論

  靈樞經九鍼十二原篇 本輸篇 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脈度篇 脹論篇

   五癃津液別篇 五閱五使篇 陰陽繫日月篇 本臟篇 五色篇 五味篇 百病始

  生篇 邪客篇 論疾診尺篇

藝術典第一百十三卷

醫部彙考九十三

臟腑門一總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四時之氣。」風寒暑濕也。言四時之邪。匪只病陽陰之氣化。而更傷五臟之有形。蓋病久則傳化也。

《金匱真言論》

夏氣者,病在臟。

夏時陽氣發越在外,臟氣內虛,故風氣乘虛而內薄。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 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之陰陽。則臟者為陰, 腑者為陽。

夫人之始生也,負陽而抱陰,是以背為陽,腹為陰。「督脈循於背,總督一身之陽;任脈循於腹,統任一身之陰。」夫外為陽而有腹背之陰陽者,陽中有陰陽也;「內為陰」而有臟腑之陰陽者,陰中有陰陽也。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六腑皆為陽。

經脈生於地之五行。而上應天之六氣。故凡論經脈。先配合五臟五行。而後論及於六腑。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 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 陰中之至陰,脾也。

夫「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謂陽中之陽。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謂陽中之陰。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肝為陽臟,位處下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也。」

《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臟腑之文理。言清陽之氣通會於腠理,而陰濁之精血走於五臟,五臟主藏精者也。四支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於四支,而渾濁者歸於六腑也。夫脾主四支,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於四支,濁中之濁者,歸於六腑也。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化五氣」者,化五行之氣也。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悲,肺志為憂,腎志為恐,以五氣而生五臟之志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 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天之邪氣,由形層而入於裡陰,故感則害人五臟。水穀入胃,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害於六腑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夫臟為陰,腑為陽,筋脈血分為陰,皮肉氣分為陽。天地之邪,有陰有陽。水穀之氣,有熱有寒。而病人之形身臟腑,亦有陰陽之別也。

《陰陽別論》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 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夫肝脈傳肺,肺傳大腸,大腸傳胃,胃傳脾,脾傳心,心傳小腸,小腸傳膀胱,膀胱傳腎,腎傳心包絡,包絡傳三焦,三焦傳膽,膽傳肝。一臟一腑,一雌一雄,陰陽相間,循環無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腎,腎之脾,此皆經氣絕而死不治者也。如肺之腎,亦生陽之屬,因肺腎為牝臟,以陰傳陰,故名「重陰」;以水臟而反傳所不勝之脾土。故謂之「辟陰。」此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