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李梴醫學入門》

《臟腑不可不知》

臟者,藏平也;藏諸神而精氣流通也;腑者,府庫也。出 納轉輸之謂也。臟腑,兄弟也,同氣而異形耳。觀《素問》 《難經》所論臟腑,分陰分陽,而脾胃乃人身中之太極 矣乎!至於氣血多少,體用上下,亦不可不知。詩曰:「多 血多氣經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 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 異,

內景全圖

內景全圖

《李中梓醫宗必讀》

《五臟苦欲補瀉論》

夫五臟之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不明乎此,不 足以言醫。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 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虛則補之。

肝為將軍之官,其性猛銳,急則有摧折之意,用甘草以緩之,即寬解慰安之義也。扶蘇條達木之象也,用川芎之辛以散之,而解其束縛,然辛雖主散,遂其所欲,即名為補,如太過則制之,勿使踰分,酸可以收,故云「瀉芍藥之屬虛,補陳皮生薑之屬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以鹹補之,以甘瀉之,虛則補 之。」

收者,和調之義。心君本和,熱邪干之則燥急,故須芒硝之鹹寒,除其邪熱,收其燥急也。澤瀉導心氣以入腎,故曰「鹹補。」煩勞則虛而心熱,參、芪之甘溫,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名為「瀉心。」以下交於腎為補。炒鹽之鹹以潤下,使下交於腎,既濟之道也。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 補之,以苦瀉之,虛則補之。

脾為倉廩之官,屬土喜燥,濕則不能健運,白朮之燥,遂其性之所喜也。稼穡作甘,甘主緩,是其本性也。脾喜健運,補之氣旺則行,人參是也。濕土主長夏之令,溫熱太過,脾斯困矣。急以黃連之苦瀉之,甘草益氣,大棗益血,俱甘入脾。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以辛瀉之,以酸補之,虛則補之。」

「肺」為華蓋之臟,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者也。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宜黃芩苦以泄之。「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喜收,宜白芍之酸以收之。金受火制,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是也。不斂則氣無管束,肺失其職矣,宜五味子補之。蓋酸味遂其收斂之性,以清肅乎上焦也。」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 補之,虛則補之。

腎為作強之官,藏精,為水臟,主五液,其性本潤,是故惡燥,宜知母之辛以潤之。腎非堅,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遇濕熱則軟,遇寒冷即堅,五味得鹹則軟,得苦即堅,故宜黃蘗,然堅即補也,宜地黃之微苦。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宜地黃、山茱萸。

夫五臟者,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臟所惡,即名 為瀉;本臟所欲,即名為補。苦欲既明,而五味詳審。水 曰「潤下」,潤下作鹹;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 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苦 者直行而瀉,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鹹者止 而軟堅。甘則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淡則五 「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善用藥者,不廢準繩,亦 不囿於準繩。如熱應寒療,投寒而火熱反生;寒應熱 治,進熱而沉寒轉盛。此喜攻增氣之害也。「治寒有法, 當益心陽;治熱有權,宜滋腎水。此求本化源」之妙也。 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變化通 神之法也。知此數者,其於苦欲補瀉,無膠固之失矣。

《徐春甫古今醫統》

《瀉南方補北方論》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 謂也?然:金木水火土,更當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 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 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 水。火者木之子,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 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 「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予每嘆越人之得 經旨,而悼後人之失經旨也。先哲有言:凡讀書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