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心洞開,北方寒水得乘機竊入,為寒變之病,非心氣 內洞別為一病也。

問寒變與煎厥皆屬夏月之病,究竟何別?曰:寒變者, 南方心火無權,為北方寒水所變也;煎厥者,北方腎 水無權,而南方心火亢甚無制也。兩者天淵,不可同 論。煎者火性之內燔,厥者火氣之上逆。即《經》文「陽氣 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之說。可見陽根於陰,深 藏腎水之中。惟煩勞無度,則陽張於外,精絕於內,延 至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問:「『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水獨沉』。又云:『味過於甘,心 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經闡發之 義,蓋少陰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腎臟甚富,源泉混混, 盈科而進。若冬無所藏,新舊不相承接,有獨沉而已。 《太素》不解其旨,謂獨沉為沉濁,何況後人耶?味過於 甘,腎氣不衡,註作不平,亦屬膚淺。蓋人身心腎相交」, 水火相濟者,其恒也。味過於甘,腎氣為土掩,而不上 交於心,則心氣亦不得下交於腎,所以鬱抑而為喘 滿也。腎氣不衡,即腎氣獨沉之變。文見心腎交,則腎 脈一高一下,猶權衡然,知獨沉為有權無衡也,則不 衡二字恍然矣。夫腎間之氣,升灌於上,則為榮華;獨 沉於下,則為枯謝。《難經》謂:「五臟脈平而死者,生氣獨 絕於內。不滿五十動一止者,腎氣先盡」,故知腎氣獨 沉,非細故也。

問「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此何解也?」曰:「此人 身消息之所在,王註牽強,不合乎道。夫人天真之氣, 全在於胃,津液之多寡,即關真氣之盛衰,而胃復賴 脾以運行其津液,一臟一腑,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 於過濕,脾不至於過燥也。觀下文『味過於苦,脾氣不 濡,胃氣乃厚』」,其為脾過燥,胃過濕可知。然終是相連 臟腑,默相灌滲,所以脾氣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 甚也。至以過酸之故,助其曲直,將胃中津液,日漸吸 引,注之於肝,轉覺肝氣津潤有餘矣。肝木有餘,勢必 尅土,其脾氣坐困,不至於絕不已耳。若胃中津液尚 充,縱脾氣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斃哉? 問:「味過於苦,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精神乃央。」註謂厚 為強厚,央為久長,豈五味中,酸、鹹甘多所損,苦與辛 多所益乎?曰:二義原不作此解,王註與《經》文全相背 謬。觀於胃氣乃厚,繇於脾氣不濡,明係脾困,不為胃 行津液,胃氣積而至厚也。胃氣一厚,容納遂少,反以 有餘成其不足,更難施治。今人守東垣一家之學,遇 胃病者,咸用補法,其有餘愈補愈脹者,正坐此弊。如 西北之人,喜食生硬麪酪,迨至受病,投以牽牛巴豆, 乃始暢適,即香砂橘半用且不應,況用參朮之補乎? 《內經》有言:「胃氣實則脹,虛則泄」,蓋可知矣。至精神乃 央,上文既云筋脈沮弛,明是筋脈得辛而緩散不收 也。況人之精神,全貴收藏,不當耗散,寧有辛散既久, 而不為殃害者耶。則其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相傳 多食辛。令人夭。豈不然哉。

問:「味過於鹹,大骨氣勞,從前無解,請一明之。」曰:「身中 消息,有謂心未有不正,腎未有不邪者,以腎為作強 之官也;有謂腎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為情 慾之府也。大骨氣勞,心腎兩有所涉,而實有不盡然 者。嘗見高僧高道,棲真習定,忽焉氣動精傾,乃知味 過於鹹,大骨氣勞之說,不盡關於情慾耳。蓋食鹹過」 多,峻補其腎。腰骨高大之所,其氣忽積,喜於作勞,氣 既勃勃內動,則精關勃勃欲開,雖不見可欲,而不覺 關開莫制矣。經謂「強力入房,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此 固嗜慾無節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練之士,每於蔬 菜間多食醃藏厚味,以虧道體,無有以《內經》之典一 陳其前者。及病已成而食淡齋,長年累月。自苦亦足 補偏救弊。然不如當日味勿過鹹之超矣。因并及之。

《一申治病不本四時之律》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又夏為寒變。蓋陽氣 不能鼓動而出,內鬱於肝,則肝氣混揉,變而傷矣。肝 傷則心火失其所生,故當夏令而火有不足,寒水侮 之,變熱為寒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又秋為痎瘧。蓋陽氣 不能條達而外茂,內薄於心,燠熱內消,故心中洞然 而空也。心虛內洞,則諸陽之病作矣。心傷則暑氣乘 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鬱,於是陰欲入而陽拒 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 熱往來,而為痎瘧。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冬為飧泄。夫肺熱 葉焦,則為脹滿,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 為腎虛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而寒泄也。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又春為痿厥。蓋少陰 主藏,少陰之氣不伏藏而至腎氣獨沉,則有權無衡, 如冷竈無煙,而注泄沉寒等病作矣。腎傷則肝木失 其所主,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貴深藏,故 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

此可見春夏生長之令。不可以秋冬收藏之氣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