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此亦前人未嘗論及

風引癇生。《修真人》之《祕散》。

《千金方》:「紫石散,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毉所不療。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赤石脂、石膏各六兩,甘草、桂心、牡蠣各五兩,大黃、龍骨、乾薑各四兩,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韋囊,懸於高涼處。欲用取一、二指撮,以新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蘸著口中。熱多」 者進五六服。以意消息。累用效。

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煎竹葉。

《聖惠方》:「膽虛寒不眠,寒也。酸棗仁炒香,用竹葉煎湯服。」

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薑茶。

《思濟堂》曰:「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末,茶、薑汁調服。」

藥生熟治尚不同。

如「酸棗仁炒熟便補虛寒不眠,生用便瀉實熱多睡,奇矣哉。」

劑《多寡》安容不異。

如心肝在上,宜小其劑,緩煎而呷。腎肝在下,宜大其劑,急煎而頓服。脾胃則適中而已。

輕重必操乎權衡,方圓難捨乎規矩。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胡黃連、草龍膽、木通。」

瀉: 青皮、柴胡、黃連。

溫: 川芎、半夏、陳皮、生薑。

涼: 黃連、柴胡、竹茹。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鍼灸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𣽃𣽃,恐人 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 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膽病則膽氣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嘔宿汁者,膽汁也。心下𣽃𣽃,恐人將捕之者,膽氣虛也。嗌中吤吤然數唾者,少陽之脈病也。足少陽經脈之本在下,其末在頸嗌之間,宜灸之,以起陷下之脈氣。其寒熱者,少陽之樞證也,當以經取之。少陽之經氣,外內出入者也。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𣽃𣽃,恐人將捕之,邪在膽, 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 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 虛實,以去其邪。

嘔有苦,膽氣逆在胃也。膽氣欲升,故長太息以伸之。病則膽氣虛,故心中𣽃𣽃,恐人將捕之。病在膽逆在胃者,木邪乘土也。膽汁通於廉泉、玉英,故膽液泄則口苦;膽邪在胃,故胃氣逆則嘔苦也。取三里以下胃氣之逆,刺少陽之血絡,以閉膽逆,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千金方》曰:「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 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刺陰在足 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 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也。 膽病灸濁浴,隨年壯,穴在俠膽腧旁行相去五寸。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