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須龍齒、沙參、小草;健忘失記必茯神、遠志、當歸。多睡 兮飲盧仝之苦茶,不眠兮服雷公之酸棗。涼血補陰, 生地黃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瘡,銹鐵粉 噙消舌腫。」中風不語,燒竹瀝涼之更良;感熱多言,末 硃砂鎮之又善。胸間痞痛,開之枳實瓜蔞;心內懊憹 治之梔子豆豉心熱痛炒菖蒲川練梔子宜焦冷心 痛須木香。肉桂元胡可炒。心驚盜汗末白芷與辰砂。

有一男子因驚恐自汗無度,以致倦怠困弱,服麻黃根、黃芪、牡蠣輩無效。《潛谿》曰:「汗為心液。以白芷一兩,硃砂半兩,為細末,每二錢,酒調下。如不用酒,用麥門冬、茯神煎湯調服,良愈,甚妙。」

鼻衄流紅,煮黃芩草芍藥,驚熱獨妙珍珠,顛狂惟加 鐵粉。

鐵拍作片,置醋槽中積久,衣生,刮取為鐵粉。

《安鎮靈台》,琥珀丹砂和玉屑開精神府。茯神遠志共 菖蒲。病在心詳,藥須心悟。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酸棗仁、天竺黃、金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 花、川芎、羚羊角、川歸。」

瀉: 「枳實、葶藶、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鬱金、延胡、前胡、 黃連、木香。」

溫: 「石菖蒲、藿香、蘇子。」

涼: 「竹葉、丹砂、礬石、珍珠、牛黃、鬱金、黃連、知母、貝母、 連翹、蘆根、元明粉、麥門冬、柴胡。」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獨活、細辛。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心臟得病虛實橫逆》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 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先求於肝,是 澄其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 邪必傳於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不使腎邪干心。」用 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續斷各五錢,羌活、獨活、木香、川 芎各一錢,為末,以小便少許,化麝香三銖,煉蜜為丸, 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心虛,以炒鹽補之。

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 無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用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心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虛則驚悸,生犀散。

肺乘心,微邪喘熱,瀉白散。

肝乘心,虛邪風濕。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

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

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

鍼灸

《素問》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 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 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心火氣虛,則水濁上乘,故《胸腹大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心氣不能交於陰,故脅下與腰相引而痛也。心脈上循咽喉,開竅於舌,故取舌下血者,蓋手足陰陽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設有變病而邪不在經絡者,亦取其郄中出血,蓋臟腑經氣之相通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 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

心志,喜而恐,勝之先不樂者,為恐所傷也。夫心為君主之官,臟熱乃神志之病,故獨舉心臟,以申明五臟之熱,乃五志之為病也。外內交爭,熱干神臟,故卒然煩痛也。少陰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嘔。心為陽中之太陽,故頭痛;心之華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無汗也。心病者,加於壬癸,壬癸不死,起於丙丁,逆則無起色矣。手少陰太陽。相為表裏。故宜刺二經。以瀉其熱。

《靈樞》曰:「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 而調之,其輸也。」

邪在心,邪薄於心之分也。喜為心志,心氣病故喜悲,神氣傷故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

《難經》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 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 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 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迎而奪之。瀉也。隨而濟之。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實則瀉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