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澀。又實則口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又小腸主 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虛 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狂無所守,下 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小腸腑脈論》

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 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 二寸四分,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傳臍 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 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脣厚,人中 長,以候小腸。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 乏。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 熱。若脈滑者。此其候也。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 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 實熱也。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 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金劉完素六書

《控睪證》主小腸

小腸病。結於腰上而不下。痛衝心。肺邪所系。「茴香楝 實丸」主之。

《明李梴醫學入門》

《小腸腑賦》

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廣》。廣腸大腸 《泌》,「別」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紆,則結曲十六,而大二寸 有四,形小難容。

左迴疊積六十曲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腸有厚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紆曲,小腸氣結。

機發心極。

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虛者脣青下白。」

臍㽲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

臍下㽲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睪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祕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祕澀,以致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

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噦,小便不通,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 最宜。

「虛陷遺精懊憹,隱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隱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穀不化。

寒入下焦腸痛

血滯肩頷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痛咽痛,頷腫,不可以顧,肩如拔,臑似折。」 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溫則茴戟。

大茴、小茴、巴戟、烏藥之類。

涼以通芩。

通草、黃芩、天花粉、茅根之類。

補以牡蠣石斛,瀉則「金砂續隨。」

補用牡蠣、石斛。瀉用海金砂、續隨子、葱白、荔核、紫蘇之類。

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彭用光體仁彙編》

《小腸藥性》

小腸乃手太陽之經,多血少氣。

其經起自「少澤穴。在手小指之端。終於秉風穴。」 在肩上。舉臂有空。

「丙火之臟,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謂司受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物化出焉。《千金》號監倉吏。

合心臟而長三丈二尺,曲十六,而廣二寸有四,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