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海金砂散:治膏淋。海金砂、滑石末各一兩,甘草末一分,研勻,每一匙,用麥門冬湯下,燈心湯亦可。

自朝至夜思《經義》,果痊欲死之癃。

發明曰:「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求治,視歸,從夜至日,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而』」 陽氣不化。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火反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云:「熱在下焦,䐜塞不便,須用關格之法。」 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蘗、知母,用桂為引,丸如梧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人云:「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熱之痛,溺如暴泉湧出,臥具皆濕,牀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 余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 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燥者是也。」 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必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

考古驗今,得論詳《幸濟》將危之祕。升《坎》水以沃心陽, 降《離》火而溫腎水。

適有一富人因事繫獄,得大便祕。醫以大黃藥通之不行,兼小便閉澀,肚腹急脹,食寐俱廢。診其脈,「虛弱不渴,此因體虛傷於七情,致三焦氣澀,運掉不行,乃氣祕耳。」 遂與三和散一貼,大小便頓利而勿藥,見古人處方之良也。又一童男,年十二歲,夏得疾,證熱似瘧,食飲少貪,餘無所苦。余以藿茹飲、六和湯,病減,熱未甚除。彼請小方脈治之,用諸苦寒之劑,熱愈甚,數日往白余曰:「求其退熱而反甚,然且從之。若見腳浮,可止藥。」 數日,腳果浮,小便赤濁,少時凝如糊,熱日甚,有欲進至寶丹者。余曰:非熱甚也,乃苦多瀉,脾傷氣耳。脾得瀉而虛,虛則熱甚而至浮,氣傷則小便赤濁如糊。《經》曰:「苦傷氣,氣傷則不化,故赤濁而熱也。」 思擇處方,用白朮、赤茯苓、澤瀉、豬苓、大腹皮、蓬朮各五錢,神麯四錢,木香一錢,陳皮、青皮、縮砂、三稜各三錢半,滑石、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甘草一錢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鍾,燈心二十根,煎至七分,食前服。未盡劑則食進熱除,便清腫退,治得其本矣。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牡蠣、石斛。

「瀉 海金砂續隨子荔枝核葱白紫蘇」 溫 巴戟小茴香「八角茴香烏藥。」

涼, 通草:茅根黃芩天花粉。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藁本羌活。行上黃蘗:行下

《鍼灸》

《靈樞》曰:「小腸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 系,屬於脊,貫肝肺,結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 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 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 經以調之。」

「控睪引腰脊上衝心」者,小腸之疝氣也。肓乃小腸外之脂膜,故取肓之原以散之。刺手太陰以奪之,取足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小腸之邪,按其所過之經,以調其氣。

《千金方》曰:「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俠中脘兩邊 相去一寸是也。」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 兩邊相去各一寸。又灸小腸腧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