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 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 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足太陰獨受水穀之濁,為轉輸之官。腸胃主受傳水穀,三焦主決瀆水道,膀胱為水精之腑,故皆為倉廩之本。脾藏榮,故為榮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氣,脾能運化糟粕,轉味而入養五臟,輸出腐穢于二陰,故名之曰器也。四白,脣之四際白肉也。口為脾竅而主肌,故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為陰中之至陰。通于土氣。受濁者為陰。故曰「至陰之類。」

《五臟生成篇》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多食酸,則肉胝䐢 而脣揭。

脾主中央土,乃倉廩之官,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于口,故榮在脣。多食酸,是木味太過而傷脾,則肉胝䐢而脣掀揭矣。

《診要經終論》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天地之氣正盛,而人氣在脾。辰巳二月,足太陰陽明之所主也。

《平人氣象論》

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土臟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氣,脾主灌溉,故曰「濡。」

《臟氣法時論》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 苦以燥之。

長夏六月,火土相生之時,足太陰主己土,陽明主戊土,二經相為表裏,而主治其經氣。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位居中央,脾屬陰土,喜燥惡濕,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 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 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 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 苦瀉之,甘補之。

「胃欲清飲,故禁溫,飽食傷脾,故禁飽。脾屬陰土而惡濕,故濕地濡衣,咸宜禁之。」夫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化生人之五臟。人生于地,懸命于天,是以生于五行,歸命于十干,而驗于愈。加,持起也。昳,日昃也,應長夏之時,故慧。日出乃木旺之時,故甚。下晡乃申酉之分,應秋金之令,故靜。土德和厚,故欲緩。病則失其中和之氣,故宜食甘以緩之。脾病則土鬱,故用苦味之涌泄以瀉奪之,以甘之緩補之。《金匱要略》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隨其所不喜者為病,是以順其所欲之味為補也。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脾土之所以灌溉四臟者,主上滲于心肺,下洩于肝腎。如脾苦濕,則不能上滲矣,土氣敦阜,則不能下洩矣。《經》曰:「酸苦涌洩為陰,鹹味滲泄為陰。」故宜食苦者,取其燥土氣以涌滲于上也,宜食鹹者,取其行土氣以滲泄于下也。

《太陰陽明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 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

胃為陽,脾屬陰,暢于四支,《坤》之德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 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四支者,五臟六腑之經俞也。四支受水穀之氣者,由脾臟之轉輸。脾之轉輸,各因其臟腑之經隧,而受氣于陽明,是以脈道不利,則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養矣。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 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

春夏秋冬。肝心肺腎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臟。是以四季月中各主十八日。是四時之中,皆有土氣。而不獨主于時也。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 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言脾之所以長旺于四臟者,得胃土之精也。陰陽並交,雌雄輸應,故能生萬物而法則天地,交會于上下,分王于四時。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膜,募原也。言有形之津液,不能以膜相通。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 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太陰者,三陰也。三陰者,至陰也,以其陰之至,故能行氣于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上膈絡嗌,臟腑之經絡相通,故能為胃行其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