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3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論三焦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 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 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 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 「三管」,中則曰霍亂,下則曰走哺。名雖三而歸一,有其 名而無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出於上,榮出 「於下。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脈之系也;下者,人氣 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虛實。呼吸 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 溢則作水,留則為脹,手少陽是其經也。又上焦實熱, 則額汗出,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之類,腹脹 脅肋痛;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 也。實則食已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制 下,遺便溺,頭面腫也。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喘 欬,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下痢不 止,食飲不消,中滿虛則腸鳴膨脹也。下焦實熱,則小 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泄下不止。 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 之三元氣也。」宜矣。

《唐孫思邈千金方》

《三焦脈論》

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 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 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 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 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 同號為孤腑,而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絡脈之氣 道也。衛者。經脈之氣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並 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而不堅痛。

《三焦虛實》

「夫上焦如霧,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 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 下注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 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於身,周而復始,大會 於手太陰也。主手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 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 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 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乏,固不得循其道,此氣 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 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 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 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中焦,如漚,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 主化水穀之味,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 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 隧,名曰「榮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 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合諸經之脈,下絡太倉,主腐 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 絕,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 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 氣,異名同類焉。而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 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 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元,萬 不遺一也。

下焦,如瀆,其氣起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 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 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 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 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 人飲酒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 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入而先穀出也。所以 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元李杲十書》

《問三焦有幾》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 於目銳眥。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終足大指。三 毛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 又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 焦」,右手尺脈為命門包絡同胗。此包絡亦有三焦之 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內也。手三 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為一 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既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 狀也。呼為三焦,有名也,以為無狀可乎?《經》云:「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 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穀,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 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 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為衛者,護持 外也。三焦元氣,為父之氣也。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 不相離,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胸中。《經》云:膻中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