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3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不起,則精散在三焦,榮華百體。及其慾念一起,心火 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腑,輸「瀉而去,故號此 腑為焦耳。世承叔和之謬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予 甚異其說。後為齊州從事,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 之婿也,少嘗學醫於衛州,聞高敏之遺說,療病有精 思。予為《道驤》之言,遁喜曰:「齊嘗大饑,群兇相臠割而 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遁以學醫,故往視其 五臟,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 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 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 單君之言,與所見懸合,可以正古人之謬矣。今醫家 者流,皆執叔和三焦無狀,空有名以自信,不聞有此 說,故錄之。

按:叔和言三焦有名無狀,容窻所錄,則言脂膜如手 大,與膀胱相對,是有形狀之可睹矣。然《黃帝書》云:「上 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扁鵲曰:「焦,原也,為水 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 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 口,是三焦各有在也。雖有形狀,而止以一處言之,可 乎哉。或者如仲景所云。下焦不闔。清便下重。此特下 焦之一處乎。故並存之。以俟知者。

《彭用光體仁彙編》

《三焦腑藥性》

三焦乃手少陽之經,少血多氣。

其經起自關衝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終於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當耳觸者。

丙火之腑。

千金名中清之腑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 ,水道出焉。

具無形而有用,行氣血而不停。

潛谿曰: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血氣。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也。

「竅寄於耳」,脈在右尺,是三焦也。

與命門脈同位

虛實驗其寒熱,補瀉分其臟腑。實則上結於心,虛則 引氣於肺,上實熱而瀉心陽。涼膈散,雞蘇丸,湯名澤 瀉,上虛寒而補肺氣。厚朴湯、理中湯,丸號黃連,瀉脾 土去中焦之熱,補腎氣濟中焦之寒。下熱瀉肝,下寒 補腎。引數者為證驗,在君子而擴充。

「涼膈散」 :山梔連翹大黃甘草𥐚硝黃芩竹葉石膏薄荷蜜水煎服。《理中湯》:「乾薑甘草人參白朮生薑水煎服。」 《黃連丸》:「黃連黃柏厚朴當歸乾薑木香地榆阿膠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二十丸。」 《厚朴湯》:「厚朴枳殼高良姜檳榔𥐚硝大黃水煎服。」 《雞蘇丸》:雞蘇葉黃芪防風荊芥菊花片腦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煉蜜為丸,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時服。《澤瀉散》:澤瀉、赤茯苓、枳殼、豬苓、木通、檳榔、牽牛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生薑、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溫服。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 黃芪、甘草、益智子。 溫: 「川附子。」

瀉: 澤瀉。

涼: 石膏、地骨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論三焦》

蔡西山《脈經》有論三焦一篇,後引《禮運記》曰:「上焦若 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然未曾發明其義。新安孫景 思氏因推其義而解之曰:「上焦若竅,竅者竅漏之義, 可以通達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經》曰:『上焦在胃之上 口,主納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編,編者編絡之義,如有 物編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網,包羅在胃之上,以其』」 能磨化飲食,故《脈訣》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 之大絡,此為中焦。《經》曰:主腐熟水穀是也。下焦若瀆, 瀆者,溝瀆之義,可以決瀆,可以傳導,乃是小腸之下 曰闌門,泌別水穀,自此而分清濁之所,此為下焦。《經》 曰:「在膀胱上口,主瀉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納。」又曰: 下焦為傳化之腑。又曰: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所終 始也。蓋水榖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於糟粕 轉輸,傳道而下,一無底滯如此,尤可表其為有形明 矣。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 為形耳。按:西山據《禮運記》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漚亦 作編」,二說安得俱誤?恐漚與編殆相似而訛之耳。三 焦取火能腐物之義,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於 原氣。由於中脘。散於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 曰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其納其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