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3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係乎中焦之腐。熟焦之為義可見矣。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三焦火候》

「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見其 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竈 釜水穀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 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 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人於此也,得一分即有一 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 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氣之足與不足,以為 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

「中焦,如竈釜」者,凡飲食之滋,本於水穀,食多則體壯, 食少則身衰,正以胃中陽氣,其熱如釜。使其不然,則 何以朝食午即化,午食申即化,而釜化之速,不過如 此。觀竈釜之少一炬則遲化,一頃增一炬則速化,一 時火力不到,則全然不化,即其證也。故脾胃之化與 不化,及飲食之能與不能,亦總由陽明之氣強與不 「強,而陰寒之邪有犯與不犯耳。及其病也,則漸痞漸 脹,或膈或嘔,或十化其三五,或膨聚而不消,或吞酸 噯腐而食氣不變,或腹疼肚痛而終日不饑,或清濁 不分,或完穀不化。蓋化則無不運行,不化則無不留 滯,運行則為氣為血,留滯則為積為痰。」此其故,謂非 胃氣之不健乎?而何以不健,謂非火候之無力乎。今 見治痞治脹。及治吞酸噯腐等證。無論是熱非熱。動 輒呼為胃火。餘燼其幾。尚能堪否。此中焦火候之謂 也。

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於神明,而神明必根於 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 靈。陽之在下則溫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 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 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 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以及智愚賢不肖 「之有不齊者何。莫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 也。

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皆歸之命門。蓋水 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 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 之榮在根柢,竈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 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 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 「本則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 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 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 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 虛陽無不歸原矣。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 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 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朢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 耶。此實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 斯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 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於此,當深 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道矣。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三焦說》

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 腑。營衛經絡。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為水,留 則為脹。」熱在上焦,因欬為肺痿。中焦因堅,下焦因溺 血,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皆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 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

《補瀉應用藥品》

實火瀉之,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以汗之,瓜蔕、滄鹽、虀汁、白礬、皂莢、梔子以吐之,大黃、 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虛火補之,上用人參、天雄、桂心, 中用人參、黃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黃、 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本熱寒之用涼藥,標熱散之 用解表藥。然三焦相火也,味甘補,苦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體用》

三焦者,稟腎間動氣以資始,藉胃中穀氣以資生。水 穀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為氣海,又氣海在 臍下一寸半,故曰「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鍼灸

《靈樞》曰:「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

此病在三焦,而為「腸中不便」也。三焦之氣,蒸化水穀,《濟泌》別汁。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是以腸中不便者,三焦之氣虛也。三焦之部署,在胃府上、中下之間,故獨取足陽明之三里。邪盛者瀉之,正虛者補之。

《千金方》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 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