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3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

則陰虛,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 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 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 清五升煑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 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 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 三飲而已。

《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氣血衰,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脈經》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蹻,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

《衝脈》

衝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 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少陽二 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齊,左右各五分,上行歷 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 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衝脈起於氣衝,衝直而通,故謂之衝。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 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心藏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此兩脈相合為表裏也。衝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王海藏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 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臍 下,分三岐,上衝、俠齊,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 所繫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 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齊,齊至足,為上中 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 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 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齊旁。 下焦在齊下膀胱上口,治在齊。」經曰:元氣者,三焦之 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 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三焦」即命門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

《衝脈為病》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 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衝脈氣逆上甚則火 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 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散合四 苓散加酒洗黃蘗、知母,以洩其濕熱』。」

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餘也,宜滲洩之藥。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衂而渴, 心苦煩,飲水即吐,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 燥,鼻乾心悸。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 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不可下,下之則腹裏拘急不 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踡。動氣在上,不可發汗, 汗之則氣上衝,正在心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熱汗泄,欲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 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且運,惡寒吐穀。不可下,下 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

此乃齊之左右上下有氣築築然牢而痛,正衝、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註:「妄以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任脈》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 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 太陰、少陰並行腹裏,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 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 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 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 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脣上。至下 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繫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 凡二十七穴。按《難經》《甲乙經》並無循面以下之說。

《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