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3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六微旨大論》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 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天之道》者,陰陽之道也。」言陰陽之道高遠而淵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測在天之為氣者,莫知其極也。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 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 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 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天之道》者,天之陰陽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為節,因六氣而環序也。「盛衰」者,六氣之有太過不及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 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 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 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 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 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六。六者,謂司天之三陰三陽,上合天之六氣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六朞環轉,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紀」者,如少陰在上,則厥陰在左;太陰在右;太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少「陽在右;少陽在上,則太陽在左,陽明在右;陽明在上,則少陽在左,太陽在右;太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厥陰在右;厥陰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各隨氣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紀也。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蓋以右位之陰陽,轉遷於上,而主歲也。氣之標者,標見於上也。夫天氣右」旋,故南面觀之,而待其循序環轉也。「移光」者,日月運行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氣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 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此言「三陰三陽,有六氣之化,有上下之本標,有中見之標本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故以天氣為本而在上,以三陰三陽之氣,標見於下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此言三陰三陽之六氣,雖上下相應,而各有不同也。「少陰標陰而本熱,太陽標陽而本寒,是本標之不同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太陰少陽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有從本而得者,從標而得者;有從標本而得者,有從中見而得者,是氣應之異象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岐 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 來氣有餘也。」

此論三陰三陽之主歲,而各有太過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四時之氣,應期而至,氣之和平也。如春應溫而尚寒,夏應熱而尚溫,此應至而不至,來氣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溫,未至夏而先熱,此未應至而先至,來氣之有餘也。按《天元正紀大論》曰:「凡此陽明、太陰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少陽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蓋「不及之歲,則司天之氣後天時而至,有餘之歲,則司天之氣先天時而至。又陽年主實,陰年主虛,其天符歲會之年,是為平氣,無太過不及者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 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不及之歲應至而不至,有餘之歲應未至而至,是為應,則順。如不及之歲反未至而至,有餘之歲反至而不至,是為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為民之災病矣。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請言其應者,謂應太過不及之氣也。物生其應者,如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少陽司天,草木早榮;太陰司天,萬物以榮,凡此生物之類,皆所以應司天之候也。氣脈其應者,如太陽司天,寒臨太虛,陽氣不令;陽明司天,陽專其令,炎暑大行;太陰司天,陰專其政,陽氣退避。又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凡此皆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