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4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透腦疽

透腦疽,發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 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

玉枕疽

「玉枕疽」,生在腦後枕骨中,堅而難潰,痛引肩項,鼻塞 氣麤,此太陽膀胱濕熱凝滯而成。初起有表證者,便 宜解表;有裏證者,即與通利。潰後宜補托,久則宜收 斂。此為一定治法,不可混亂,妄投藥餌,致其危亡也。

白禿瘡

白禿瘡,因剃髮腠理司開,外風襲入,結聚不散,致氣 血不潮,皮肉乾枯,發為白禿,久則髮落,根無榮養。如 禿斑光潤不癢,內血已潮,以薑蘸潤肌膏常擦其髮, 漸生禿斑,乾枯作癢者,內必有蟲,宜用「麥餞散」搽之。 蟲死風散,髮生可愈。後忌動風發物等件。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濕熱上干於頭宜審下法》

《金匱》治上焦之濕,本《內經》「濕上甚為熱」之義,而分輕 重二證。輕者但發熱面赤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邪在 上焦,裏無別病者,但內藥鼻中,㗜去濕熱所釀黃水 而已。以鼻竅為腦之門戶,故即從鼻中行其宣利之 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 皆濕上盛,為熱之明徵。濕熱上盛,故頭熱面赤目赤, 濕熱上盛,故陽氣上壅,不下通於陰而足寒。《內經》原 有上者下之之法,邪從下而上,必驅之使從下出,一 定之理也。其證輕者,裏無別病,但㗜其黃水,從清陽 之鼻竅而下出,則其重而裏多危證者,必驅其黃水, 從前後二陰之竅而出,所可意會也。《金匱》於本文之 下,增「若發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為戒,又 可意會也。但下法之難,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 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權。仲景以其頭搖、口噤、背張,幾 幾陽之欲亡,若更發其汗,重虛衛外之陽,惡寒必轉 甚。若發汗已,其脈如蛇,真陽脫離,頃刻死矣。由是推 之,濕上甚,為熱之重者,非用下法,難以更生。而下法 必以溫藥下之,庶幾濕去而陽不隨之俱去耳。此非 無徵之言也。仲景即於本篇申一義云。下之額上汗 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豈非因下而奪其陽之大戒乎。

頭眩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風 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若木衰則血不 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木,肝之虛也。 因誤汗致心悸頭眩,身瞤動,無可奈何者,用真武湯 為救法。夫汗雖出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已大傷, 況裏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 非亡陽之象。所以行真武把關坐鎮之法也。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蓋陽回利止 則生,若利止更加眩冒,則其止也,乃陰已先亡,故陽 無依附,浮越於上,而神氣散亂,時時自冒也。

額黑

女勞疸,額上黑,謂身黃加以額黑也。黑為北方陰晦 之色,加於南方離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熱脾寒之濁 氣,下流入腎,益以女勞無度而後成,其由來非一日。 《肘後》謂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驗。然火炎薪燼,額 色轉黑,雖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濁氣,下趨入 腎,水土互顯之色,但於黃中見黑滯耳。若相火從水 中上炎。而合於心之君火。其勢燎原。煙燄之色。先透 於額。乃至微汗。亦隨火而出於額。心之液且外亡矣。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頭痛

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裏。蓋暫病者必因 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暫病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 於經,治宜疎散,最忌清降;有裏邪者,此三陽之火熾 於內,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久病者, 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 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 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 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 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 頭痛有各經之辨,凡外感頭痛,當察三陽厥陰。蓋三 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於巔,故仲景《傷寒論》 則惟三陽有頭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陰少陰則無 之。其於辨之之法,則頭腦額顱,雖三陽俱有所會,無 不可痛。然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此又各有 所主,亦外感之所當辨者也。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 以三陽為拘矣。如《本經》所言,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 巨陽。若《厥病篇》所論,則足六經及手少陰少陽皆有 之矣。《奇病論》曰:「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腦 者,豈非少陰之病乎?此內外之異,不可不察也。 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 或多清涕,或兼欬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 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 如川芎、細莘、蔓荊子、柴胡之類,皆最宜也。若寒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