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4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水。《治法》曰:「折之」,謂抑之制其衝 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大寒子上初之氣

初之氣,為病多發欬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喎,半 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胸中留飲,兩臍腹微痛, 嘔逆惡心,旋運驚悸,狂癲,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病, 宜以瓜蔕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卯上二之氣

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溫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 陰」,故頭痛身熱發作。風溫之候,風傷於衛氣也,濕傷 於脾氣也。是以風溫為病,陰陽俱自浮汗出,身重多 眠,鼻息、語言難出。此已上二證,不宜下。若與巴豆大 毒丸藥,熱證併生,重者必死。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 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巳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 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 陽明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脇痛,耳聾, 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 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口燥舌乾 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 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 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 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 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穀 不分,消渴,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 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散之 類。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欬嗽,及婦人寒熱往來, 痎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癮瘡疱,五之氣病,宜以 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裏之類。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不收。冬水復 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盛,故發則不收,而痿厥 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 疝血瘕。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風治法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 天麻散、 防風湯、 祛風湯、 小續 命湯、 消風散、 排風湯。

暑治法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 桂苓湯、 玉壺丸、 碧玉散、 玉露散、 石膏湯。

濕治法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 桂苓白朮丸、 五苓散、 葶藶木香 散、 益元散、 神助散。」

火治法

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 解毒丸、 神功丸、 八正散、 調胃散、 大小承氣湯。

燥治法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約丸、 潤體丸、 潤腸丸、 四生丸、 葶藶散。」

寒治法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 四逆湯、 二薑湯、 大戊己丸、 附子理 中湯、 朮附湯。

風門獨治於內者

防風通聖散。 防風天麻丸。 防風湯。 大黃丸。 消風散。 祛風丸。 「承氣湯。」 陷胸湯。 神芎丸。 小續命湯。 備急丹。

暑門獨治於外者

白虎湯。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壺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拔毒散。」 水澄膏。 魚膽丸。 金絲膏。 生肌散。

濕門兼治於內者

葶藶木香散。 白朮木香散。 「五苓散。」 「益元散。」 桂苓白朮丸。 防風當歸飲子。 《神助散》。 大橘皮 湯。 防風通聖散。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 飲子。

火門兼治於外者

黃連解毒湯。 涼膈散。 瀉心湯。 神芎丸。 調胃 承氣湯。 八正散。 調胃散。 桂苓湯。 五積散。 小建中湯。 麻黃湯。 升麻湯。

燥門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