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治主病者。

「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小腸主液,故逆則泣出也。夫心主血脈,小腸主液而為心之表。小腸氣逆,則津液不能榮養於經脈,是以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蓋腰項之間,乃脈絡經俞之大會也。

《熱論》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

《腹中論》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至真要大論》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 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強,頭項痛。

濕淫於上,是以沉陰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氣之雨,而變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脊頭項骨痛。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 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陰濕之氣淫於外,則火氣內鬱,而瘡瘍於中矣。濕熱之氣,流散於外,則及於風木,而病在胠脅。「甚則心痛」者,木甚而傳於火也。熱格頭痛,喉痹項強者,風火之氣與濕氣相雜,從頸項而上於巔頂也。

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

熱反上行者,太陽之氣。隨經上入腦。還出別下項。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故目如脫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

「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濕氣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

少陰司天,初氣乃太陽寒水,頭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太陽寒水之氣勝也。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此五臟之氣,而發見於形氣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邪之中人,中於項,則下太陽。

以太陽之循頸項而上,干於頭面也。

《論疾診尺篇》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 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足太陽之脈,起於兩目,而下出於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之太陽之氣運行於膚表,此水隨氣而溢於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欬者。水留於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於風,風行而水渙也。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 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伏兔,腎之街。腨者,脾之部。背乃肺之俞。五臟俞,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之也。故五部有此者死。

《本輸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當「缺盆中央動脈是。」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挾喉」兩旁之動脈是。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挾喉動脈之後,曲頰之前一寸後是。

《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手陽明之後。當曲頰之下是。

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曲頰之後,當「耳」之下是。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耳後」,當完骨上是。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挾項大筋中是。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凡此論三陽之脈。循序而上於頸項。應陽氣之出於地外。而任督二脈出於腎。而通先天之陰陽也。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 腧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 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 項大筋之中。

此論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