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慮食淡。雖神聖不可治也。

瘰𤻤屬血氣痰熱,以牡蠣煅過為末,元參搗膏為丸, 或桑葚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曬乾為末,湯 調服。

夏枯草,大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 虛者儘可倚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 亦漸取效。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在皮裏膜 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 用藥散核。結核在下,頦,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𧄍、桔 梗、柴胡。結核在臂,二陳湯加連、𧄍、防風、川芎、酒芩、蒼 朮、皂角刺、殭蠶、麝香,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 消,甚捷。

「癭氣」須先斷厚味。

凡頸下卒結囊欲成癭:以海藻一斤,洗去鹹,酒浸飲 之。

《齊德之外科精義》

《瘰𤻤治法》

夫瘰𤻤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載之三十六種,《千 金》《聖惠》所論「瘰𤻤九漏總論,說有風毒、熱毒、氣毒之 異,瘰𤻤、結核、寒熱之殊,其本皆由恚怒氣逆,憂思過 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蓄 結而腫。其候多生於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 後若梅李核,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 項強痛,腫結不消者,當便服五香連𧄍湯,或牡蠣大 黃湯,疏下三兩行,於上貼十香膏、烏犀膏,及用淋溻 腫湯、潰毒湯。時復淋溻,如此救療,即得消散。若未消 散,可服內消丸或皂角丸之類,漸以求差。若腫結深 硬,荏苒日月,不能內消者,久必成膿。」若腫高而稍耎, 其人面色痿黃,皮膚壯熱上蒸,膿已成也。可以針決 核中,令其潰散,則易愈也。治法如瘡法,於瘡口中用 追毒蝕肉錠子絍之於上,用烏犀十香膏等貼之,及 托裏之劑和之。經久不差,或愈而復發,或別處自穴, 膿水透出,流津不止,肌體羸瘦者,變成九瘻。《內經》曰: 「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可用蒜餅子灸之,然 後瘡口上用紫金散、翠霞散等,於上絍貼膏藥求差。 其將護忌慎,治療用法,無造次焉。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瘰𤻤

瘰𤻤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頸項之間, 纍纍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漏,或此沒而彼起。 宜於隔宿用米飲調下桂末、滑石二錢,重鐘動時,進 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從小便出其數枚於腫核 則愈。仍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 者,俗名「蟠蛇𤻤」,難治。 先以石菖蒲爛研,盦患處微破,卻以貓狸皮連毛燒 灰,香油調傅。一味白蘞末,酒調服,多多為上,仍以酒 一呷,調白蘞盦患處,掘取生者尤好。或用豬膽內水, 調雄黃末傅患處,亦好。

《樓英醫學綱目》

瘰𤻤

《初虞世》云:「瘰𤻤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 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 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𤻤」是也。用性努力, 思慮過久,則痰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

流注𤻤,婦人多有之。其性急躁,其氣怫鬱,其心執著。 初生在項,破後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 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𤻤也, 又名「千歲瘡。」宜服托裏救苦神應丸。如脈有力者,先 用追神散下之,卻服「救苦神應丸。」

單窠𤻤者,生一箇也。發於頸項,最難治,但宜如前藥 服之,日久自消。或發於顖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 令浸漬日久。

《蓮子𤻤》一胞裹十數枚,生於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 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 寒發熱躁渴,凡遇此證,至難治,雖神聖亦無如之何 也已。

重臺𤻤,生於項頸,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 下,重疊見之,是名重臺𤻤。此證藥不可療,不可針灸。 若是毒行,其腫痛發渴生痰,萬死一生,害人極速。初 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燕窠𤻤》:形似燕窠,不可治。

《李梃醫學入門》

傷寒項強

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 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裏,反 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 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痛,亦有項強,俱 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項強連脅下滿者。小柴胡湯。又有風濕項強。痓病項 強。不可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