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頸疽對口

六腑陽毒聚於頂,惟太陽膀胱主之。有生於頸後者, 瘡頭向上,瘡尾向下,形如蜂窩,乃反證也。焮腫者,急 宜托裏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如痰發或流 入兩肩者,不治。

有生腦後對口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色紫黑。不急 治,熱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焮腫作痛,煩渴好飲冷水,宜解毒湯加天花粉,以除 痰火濕熱。或黃連消毒散、當歸羌活湯、清熱消毒飲、 活命飲選用。

腫痛口乾作渴,好飲熱湯,為腎陽虛火熾,宜托裏消 毒散、托裏益氣湯、腎氣丸、八味丸。漫腫微痛少食者, 補中益氣湯;痰多者,托裏清中湯。若色黯不潰不斂, 為陰精消涸,名「腦爍」,不治。

瘰𤻤馬刀

生頸前、項側,結核如大豆如銀杏,曰瘰𤻤。生胸脅腋 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蟲曰馬刀。多氣少血之病,總 皆手足少陽相火所生。蓋耳前後與缺盆、肩上、胛下, 屬足少陽部分。延及頦項、頰車與頤,屬足陽明部分。 延及胸中、中府、雲門肺經部分者死。風𤻤尖而小,熱 𤻤焮腫赤色,又名血𤻤痰𤻤,推動滑軟,氣𤻤圓而動, 又有鼠殘𤻤,大小不一, 無痰不成核。諸瘰初起,實者,皆以化痰為主,通用二 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胸緊者,以此探吐尤妙。 通經脈必用螌蝥疏滲小便,以瀉心火,古方必效散、 立應散是也。但此二藥甚峻,服後宜量體調治。體實 風熱盛者,繼以宣熱丹服之。體虛者,托裏益氣湯,或 八物湯合二陳湯多服,瘡口自斂。又有虛甚者,宜先 服健脾藥,而後服二散。輕者只用斑雞丸,便堅胃盛 者,白蠶丸或「追膿化毒散」,軟硬皂子丸。少陽分者,柴 胡通經湯;陽明分者,升麻調經湯。少陽、陽明二經,二 湯合服,調之誤下,則犯經禁病禁。

清肝者,膽與肝合病則筋累累如貫珠,寒熱臖痛,乃 肝氣動而為病也,當清肝火為主,佐以養血。若寒熱 止而瘡不愈者,乃肝血燥而為病也,當養血為主,佐 以清肝。「清肝益榮湯、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選而 用之。」

瘡如豆粒附筋,肉色不變,內熱口乾,精神倦怠,久不 消潰,及肝脈弦緊,腎脈洪數,乃腎水不能生木,以致 肝血火動筋攣,忌用風藥,燥乾經久爛破膿血,大泄 者,脾腎愈虧,火炎於肺,皆宜腎氣丸,補中勝毒餅為 主,兼服逍遙散加桔梗、麥門冬、元參,以清肺火。多怒 有肝火者,清肝解鬱湯;有寒熱者,單夏枯草散。肝火 旺甚,或近骨處生蟲作癢者,蘆薈丸、通用豬頭丸、海 藻散、堅丸。外治,銀右散、蠶繭散、貓蝠散。虛弱者,單夏 枯草膏內服,外貼,加麻油。

經年成漏者,初起宜溫散風冷,及行腎經濕熱邪水, 久則大補氣血,兼用熏洗平肌塞竅之藥。古方白蛇 散,治瘰𤻤成漏,以其有牽牛能利腎經惡水,免致淋 漓穿穴。但利後當量體調治,痛節酒色財氣。

女人經調及經閉無潮熱者可治。經閉有潮熱或欬 者死。古方用玉燭散治瘰𤻤,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 進一服,七八日見效。便不閉者,柴胡通經湯、升麻調 經湯。久虛者,加味逍遙散、清肝益榮湯。或用二陳湯 合四物湯,加牡蠣、柴胡、黃芩、元參、神麴為末,以桑葚 熬膏,搗丸菉豆大,每五十丸,溫酒下,或服腎氣丸尤 妙。

瘰𤻤,瘍證之標也。故《癆瘵類》有曰:「腹中有塊,頸上有 核,最為難治。」況成潰漏,而又清金降火,滋腎健脾,病 人若不清心淡口,則潮汗渴瀉,惡證蜂起,其可生乎? 但視其目內赤脈貫瞳人有幾條,則知其幾年死,面 色。白金尅木,脈洪大,為元氣虛敗,俱為不治。故曰: 「實者可治,虛者可慮。」

痰核

頸項生核,不紅不痛,不作膿,推之則動,乃痰聚不散 也,不可悮用瘰𤻤藥治宜二陳湯加大黃連、𧄍柴胡、 桔梗。體薄者,二陳湯加桔梗、黃芩、元參、麥門冬,及防 風少許,入竹瀝多服自消。如耳後與項間各有一塊 者,含化丹。

臂核或作微痛者,以內無膿,故外雖腫不紅,或生背 膊皆然。宜陳皮、半夏、茯苓、防風、酒芩各一錢,連𧄍二 錢,皂角刺一錢半,川芎、蒼朮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 服。

凡遍身有塊,多是痰注,但在上體多兼風熱,在下體 多兼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量體虛實服 之,通用海帶丸。

癭,皆痰與氣相結而成。筋脈呈露曰筋癭;赤脈交絡 曰血癭;皮色不變曰肉癭;隨憂愁消長曰氣癭;堅硬 不可移曰石癭。其名有五者,此也。內應五臟,治與瘤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