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辛死,金勝木也。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肝臟之氣合於筋也。「聚於陰器」者,筋氣之會於宗筋也。筋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於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 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干,名曰「通里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氣實鬲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經別篇》

足少陰之正直者,繫舌本。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病舌卷。

《經水篇》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 貫舌中。

《五閱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心開竅於舌,故「舌為心之官。」

《脈度篇》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 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當曲頰入繫舌本。其病《舌卷》。

「口能辨五穀,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則口與舌俱和,而五穀五味入口即辨矣。

《榮衛生會篇》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走腋,循 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憂恚無言篇》

《舌》者。音聲之機也。

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口問篇》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 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嚙頰, 陽明氣至則齧脣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齒者,腎氣之所生也。」少陰之脈挾舌本,少陽之脈循於頰。如腎之臟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齧舌。

《腸胃篇》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漢張機金匱要略》

胎黃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 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舌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邪入臟則難言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 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 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 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 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乾燥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 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圓主之。 消渴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病人胸滿脣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傷寒論》

乾燥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 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上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 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 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胎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 承氣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