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地氣閉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 氣並閉塞也。蓋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 不能兼喉痹也。

喉痹惡寒,及寸脈小弱於關尺者,皆為表證,宜甘桔 湯、半夏桂枝甘草湯,詳寒熱發散之。若水漿不得入 口者,用解毒雄黃丸四五粒,以極酸酢磨化,灌入口 內,吐出濃痰,卻服之,間以生薑自然汁一蜆殼噙下 之,神效。

按: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薑 汁散其外寒,則內熱得伸而愈矣。切忌膽礬酸寒等 劑點喉,反使其陽鬱結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 反使其陽下陷入裏,則禍不旋踵矣。韓祗和云:「寸脈 弱小於關尺者,宜消陰助陽。」東垣云:「兩寸脈不足,乃 陽氣不足,故用表藥提其氣,升以助陽也。」或三部俱 小弱。亦可用其法也。

「喉痹」「鄉村」病皆相似者,屬天行運氣之邪,治必先表 散之,亦大忌酸藥點之,寒藥下之,鬱其邪於內,不得 出也。其病有二。

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至為喉痹。」又云:「少陽司天之 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桔梗湯。或面 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

其二屬濕。《經》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鬱,喉痹。又云:太陰 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 草湯。或面青黑者,屬陰毒,宜陰毒諸方汗之。

洪武戊辰春,鄉村病喉痹者甚眾,蓋前年終之氣,及 當年初之氣,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湯加黃連、半 夏、殭蠶、鼠黏子根等劑發之,挾虛者加參、芪、歸輩。水 漿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黃丸,酢磨化之,灌喉痰出,更 用生薑汁灌之,卻用上項藥,無不神驗。若用瞻礬等 酸寒點過者,皆不治,蓋邪鬱不出故也。

喉痹不惡寒者,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 宜硝石、青黛等寒藥降之,或白礬等酸劑收之也。韓 祗和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云:「兩寸 脈實,為陰盛陽虛,下之則愈。」故予每用此法治急喉 痹,如鼓應桴,或三部俱實,亦可用其法也。

急喉痹,其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響者,此為肺絕之候, 速宜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如未得參膏,或 先煎獨參湯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五, 遲則十不全一也。

咽痛有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 必浮大,重取必濇,去死為近,宜補陰陽,人參一味濃 煎湯,細細飲之。

咽瘡多虛火,游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 蘗、荊芥治之。

《李梴醫學入門》

咽喉病皆屬火

咽喉,氣之呼吸,食之出入,乃人身之門戶也。後世有 一十八種之名,其類雖繁,同歸於火。蓋少陰君火,少 陽相火二脈,並絡於咽喉。君火勢緩,則熱結而為疼 為腫;相火勢速,則腫甚不仁而為痹,痹甚不通,而痰 塞以死矣。故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肝與心 包,一陽少陽三焦,四經皆有相火。火者痰之本,痰者 火之標。故言火則痰在其中矣。言咽喉。則牙舌亦包 在其中矣。

火分虛實

實火,因過食煎炒,蘊熱積毒煩渴,二便閉澀,風痰上 壅,將發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脈弦而數。治宜先 去風痰,而後解熱毒,涼膈散加黃連、荊芥、石膏,或古 荊黃湯、防風通聖散、三黃丸含化。又風燥咽喉乾枯, 常如毛刺,吞嚥有礙,敗毒散加黃芩、半夏,倍桔梗、薄 荷、生薑煎服。痰盛加石膏。凡服此藥,子服午攻,午服 子攻。如嘔吐咯傷,因食熱物,及穀芒刺澀,風熱併與 血氣相搏,腫痛者,消風散加薄荷、元參、全蠍,或射干 湯、牛蒡子湯。木舌重舌者,如聖勝金錠。舌根腫者,麝 香硃砂丸。時行咽痛者,普濟消毒飲子。

虛火,因飲酒則動脾火,忿怒則動肝火,色慾則動腎 火,火炎上攻,咽膈乾燥,必二便如常,少陰脈微,治宜 補虛降火。血虛者,四物湯加桔梗、荊芥、知母、黃蘗。氣 虛者,四君子湯加甘草、桔梗、元參、升麻,甚則乾薑、附 子以為向導,徐徐服之。如痰盛者,二陳湯料入青魚 膽一箇,其膽先以糯米入內,陰乾為末,薑汁調服,亦 可探吐,或千緡湯。曾服涼藥自利,或聲音有壞者,「《祕 傳》降氣湯救之。」

暴感風寒,則咽喉緊縮妨礙者,紫梗半夏湯、猪膚湯。 腎傷寒及陰證者,半桂湯、蜜附子。

《通用》甘桔湯、利膈湯、冰梅丸、犀角琥珀膏,或單百草 霜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三丸,新汲水化服。凡咽喉不 可純用涼藥取效,目前上熱未除,中寒復起,毒氣乘 虛入腹,胸前高腫,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 後全不入食,口如魚口者死。

繳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