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更以元參升麻湯而愈。

一男子年三十餘,口舌常破,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病, 服「清咽利膈散」愈甚,予以理中湯治之而愈。

王文遠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而愈甚,以補中益氣 湯加元參、酒炒知母、黃蘗治之而愈。

一男子咽痛而脈數,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二劑少 愈;乃去芩、連,又二劑而愈。

一男子咽喉腫閉,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 穴,出黑血,口即開,更針患處,飲「清咽利膈散」一劑而 愈。

《醫學綱目》曰:文潞公一日喉腫,翰林咽喉科治之,經 三日,愈甚。上命孫召治之,孫曰:「得相公書判筆一管, 去筆頭水,霑筆管,點藥入喉便愈。」孫隨手便刺,相公 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驚愕流汗,孫乃笑曰:「非我不 能救相公。」須臾嘔出膿血升餘,旬日乃平復如故。見 上,上喜曰:「孫召良醫,甚有手段。予嘗治一男子喉痹」, 於太谿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惡 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 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

《古今醫統》曰:「一人。」二僕入京,其一忽患喉風脹滿, 氣塞不通,命在須臾。詢諸郡人,云有李家世醫喉痹, 即令僕往就醫。李駭曰:「證候甚危,猶幸來此,不然即 死何疑?」乃於笥中取一紙撚,用火點著,纔煙起,吹滅 之,令僕張口刺於喉間,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 能言,及啖粥飲,摻藥傅之,立愈。其人神其藥,竊訪其 祕,蓋預以巴豆油塗紙故,施火即著,藉其毒氣,往赴 病處。

一人患咽喉腫痛,下食不得,身熱頭疼,大便不通。眾 醫之論紛然,皆以為熱,當服涼藥。一善醫云:「脈緊數, 是感寒所致。」眾醫不從。善醫者曰:「我有法驗,得寒熱, 室中生火,用煎葱湯淋浴。若是熱病,則此煖處必有 汗,而咽喉痛不減。若是感寒,雖浴無汗。」患者信其言, 遂入浴,洗而無汗,就浴室中服麻黃湯一服,須臾大 汗出。大便通。即時無事。眾醫服其神。凡辨熱病感寒。 用此法最妙。

《醫方考》曰:《名醫錄》云:「李王公主患喉癰,數日痛腫,飲 食不下。召到醫官,盡言須用鍼刀潰破。公主聞用刀 鍼,哭不肯治,痛迫水穀不入。一草澤醫曰:『某不用刀 鍼,只用筆頭蘸藥癰上,霎時便潰。公主喜,令召之,方 兩次上藥,遂潰出膿血一盞餘,便寬。兩日瘡無事。令 供其方,醫云:『乃以鍼繫筆心中,輕輕劃破而潰之爾』』」, 他無方也。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咽喉腫痛,發寒體倦,脈弦有力, 此邪在表。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元參一劑,表證已 退,腫痛仍作;又以元參解毒湯二劑,腫痛減半,又二 劑而安。」

一男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用金鎖匙先吐稠痰,清 咽利膈湯推蕩積熱,腫痛稍減。惟色紅甚,此火熱也, 又以黃連解毒湯加桔梗二劑,紅腫亦退而安。 一男子素飲火酒,一時咽喉腫閉,口噤舌強,痰涎壅 塞,勢頗危急。用鍼先刺少商二穴,口噤方開,以桐油 餞雞翎,探吐稠痰數椀,語聲方出。仍用鍼刺腫上,出 紫血鍾許,溫湯漱淨,冰硼散搽之,以涼膈散加芒硝、 天花粉利去積熱,又以連𧄍散二劑而安。 一婦人咽痛微腫,色白,吐嚥不利,診之脈亦細微,此 中氣不足,虛火假證也,用理中湯二服,其疼頓止;以 補中益氣湯加炒黃蘗、知母數服,再不復作。

一婦人肥甚,暑熱咽間腫痛,痰涎上壅,語聲不出,甚 危。先用針刺毒血,次以金鎖匙吐去稠痰五六椀,以 「清咽利膈湯」一服,腫痛少減,去硝、黃,又服而安。 一男子勞甚,咽喉腫痛,自服清咽利膈藥不應。診之, 脈細而虛,此勞傷虛火之證。朝以「補中益氣湯加麥 冬、五味子、桔梗、元參,晚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炒黑 乾薑」服,加童便,不數日腫痛亦消,疲回咽愈。

一男子腫痛日甚,服清咽利膈藥不應,必欲作膿,以 防風通聖散去硝、黃,二服喉膿脹痛,下針而愈。 《景岳全書》曰:「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識面,因患 喉痹十餘日,延余診視,見其頭面浮大,喉頸粗極,氣 急聲啞,咽腫口瘡,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臥者 累日矣。及察其脈,則細數微弱之甚,問其言,則聲微 似不」能振者,詢其所服之藥,則無非芩、連、梔蘗之屬。 此蓋以傷陰而起,復為寒涼所逼,以致寒盛於下,而 格陽於上,即水飲之類,俱已難入,而尤畏煩熱。余曰: 「危哉!再遲半日,必不救矣。」遂以鎮陰煎以冷水頓冷, 徐徐使嚥之,用畢一煎過宿而頭項腫痛盡消如失。 余次早見之,則「然一瘦質耳。何昨日之巍然也。」遂 繼用五福飲之類。數劑而起。疑者始皆駭服。自後感 余再生。遂成莫逆。

來宅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虛損,更兼喉癬疼痛,多醫 罔效。余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證,則大便溏泄,問 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