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九

  四肢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別論 五臟生成篇 脈要精微論 平人氣象

  論 玉機真臟論 臟氣法時論 通評虛實論 太陰陽明篇 陽明脈解篇 逆調論

  瘧論 氣厥論 風論 厥論 大奇論 脈解篇 調經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示從容論 陰陽類論 解精微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經筋篇 海論 逆順肥瘦篇 陰

  陽繫日月篇 本臟篇 五色篇 衛氣失常篇 動輸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百病始生

  篇 邪客篇 論疾診尺篇 癰疽篇

  扁鵲難經四肢滿閉 四肢不收 足寒

  張機金匱要略四肢腫重 寒熱 痠疼 不仁 食禁 浸淫瘡 轉筋

  華佗中藏經論腳弱狀候不同 死候

  王叔和脈訣四肢痠疼 死候

藝術典第二百九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九

四肢門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四肢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於四肢,而渾濁者,歸於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於四肢;濁中之濁者,歸於六腑也。

《陰陽別論》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

結陽者,腫四肢。

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

《五臟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餘,故其榮在爪。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血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言衝任之血。歸於肝。榮於目。循行於四肢。滲於指掌。而無處不到也。

《脈要精微論》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審之,「上而不下」者,其氣上盛下虛,當主腰足清冷也。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

《玉機真臟論》

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脾為濕土,主氣,濕行太過,故令人四肢不舉。

《臟氣法時論》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脾主肌肉,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瘈而痛。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 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

《通評虛實論》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 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 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夫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蓋邪從表入裏。在外之氣血骨肉。先為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