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病所虛,是以骨肉滑利,則邪不內侵,而裡亦實;表氣虛,則內傷五臟,而裡亦虛」 ,此表裡之虛實也。如氣逆於上,則下虛而足寒,此上下之虛實也。如值其生旺之時則生,當其勝尅之時則死,此四時之虛實也。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帝 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 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 也。」

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故曰「脈氣。」蓋以氣口之脈,可以候血,亦可以候氣也。上虛者,寸口之脈氣虛也;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也。上下皆虛,故曰重虛。氣者,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虛則令人恇然而虛怯也,謂陽明之氣虛於上,則言語無常;陽明之氣虛於下,則令人行步恇然。蓋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氣為陽,血脈為陰。陽明之生氣為陽,少陰之精氣為陰。蓋言以寸尺之脈,以候陽明之生氣,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夫氣生於陽明,而發原在腎,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搏則化水穀之精微。而氣生矣。故主生。濇主少陰。生原已絕。故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 夏則死,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帝曰:其形盡滿 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 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腎主生氣之原,「膀胱為太陽之府,脈實滿者,少陰之寒氣充於外也;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虛於內也;頭熱者,太陽之氣發越於上也。腎與膀胱,陰陽並交,咸主生氣,若盛於外,則反虛於內矣。春時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二氣交相資生,故主生。冬時陰氣盡出於外,夏時陽氣盡虛於內」,故主死。言陰陽之根氣,不可虛脫者也。若脈浮而濇,陰越於外而虛於內也。濇而身熱,乃陽脫於內而弛於外也。言陰陽之根氣脫者,皆為死證,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也。又水體泛溢,其皮膚肌腠,腫脹盡滿,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者,手足溫,則謂之從而生;手足寒,則謂之逆而死。蓋溫則少陰之生氣復,而火土之氣漸旺,水寒之邪漸消,寒則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蹠跛」,行不正而偏廢也。此風寒濕邪皆為此疾。

《太陰陽明篇》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 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 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言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是以上下四旁,無處不到。蓋臟腑陰陽,十二經脈之精神氣血,皆中土之所生,陰者注陰,陽者注陽,此言邪隨氣轉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氣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 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 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 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胃為陽土,脾屬陰土,暢于四肢,《坤德》也。四肢者,五臟六腑之經俞也。四肢受水穀之氣,由脾臟之轉輸。脾之轉輸,各因其臟腑之經隧,而受氣於陽明,是以脈道不利,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養矣。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 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 氣以生。故不用焉。

陽明者,表陽也。為五臟六腑之海,亦為之行氣於三陽,如海之行雲氣於天下也。夫三陰三陽,所以受氣於太陰陽明者,氣也。如臟腑四肢,受水穀之津液者,各因其經脈而通於太陰陽明也。

《陽明脈解篇》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 登高也。」

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矣。蓋陽盛則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逆調論》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