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 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 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鑠 也。」

此論表裡陰陽之不和也。四肢為諸陽主氣,四肢熱者,陽熱之氣在表也。逢風寒而如灸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陽之熱,而熱更盛極也;陰氣虛者,裡陰之氣虛也;陽氣盛者,表陽之氣盛也。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四肢者,陽明之所主也。兩陽,陽明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相得」者,自相得而為熱也;陰氣少者,少陰之氣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津液少而不能還入胃中,則火盛而不能滅矣。夫腎主藏精,陽明之所生也。腎之精氣,復上與陽明相合,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氣,陰氣虛少,則陽獨治矣。然獨陽不生,謂不能再生長其陽,熱惟此獨勝而止矣。二陽之氣在於皮膚肌腠之間,而又逢風熱之陽邪,邪正相搏,則火熱熾而銷鑠其肌肉矣。

《瘧論》

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 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 足而病。

如邪中於頭項,衛氣行至頭項而病作。中於腰背手足,邪即舍於腰背手足之間,衛氣行至腰背,與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衛氣行至手足,與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其但熱不寒者,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而腎陰之氣,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於裡陰,而獨發於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溫瘧之不復寒者,名曰癉瘧。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

《氣厥論》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胃移熱 於膽,亦曰食亦。

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四肢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饑,故亦曰「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胃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㑊也。謂雖能食而四肢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風論》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惡風, 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 其色黃。

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絡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

《厥論》

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俠脊抵腰中,下貫臀人膕中,循腨內出外踝之後。是以厥逆於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於下,則為足不能行。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為諸陽主氣,此病在經,而轉及於氣分,故曰「發。」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胸骨,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 縮腫胻,內熱。

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此厥在氣分,故主三日死,謂三陰之氣厥絕也。若厥在經脈,則為厥狀,病不能至於死矣。

《大奇論》

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雍」者,謂臟氣滿而外壅於經絡也。腎脈起於足,下循內踝上腨內,屬腎絡膀胱,故自腳下至少腹滿。腎主骨而寒,水主氣,故足脛有大小髀,胻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