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附。
《薛己醫按》
懸癰
焮痛或發熱者。清肝解毒。
腫痛者。解毒為主。
腫痛。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宜分利清肝。
不作膿或不潰者。氣血虛也。宜補之。
懸癰,謂生於玉莖之後,穀道之前,屬足三陰虧損之 證。輕則為漏,瀝盡氣血而亡,重則內潰而即隕。若初 起濕熱壅滯,未成膿而作痛,或小便澀滯,用龍膽瀉 肝湯;腫焮痛甚,仙方活命飲,並以製甘草佐之。如此 雖患亦輕,雖潰亦淺。若不能成膿,或膿成不潰者,八 珍散補之。若膿已成者,急針之,欲其生肌收斂。腎虛 「者,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加參朮。氣虛者,四君加 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并十 全大補湯。」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
懸癰,原係肝腎二經陰虛,惟一於補。初起不治,或膿 成而又尅伐,不死何待﹗?常治初起腫痛,或小便赤澀, 先以製甘草一二劑,及隔蒜灸,更飲龍膽瀉肝湯。若 發熱腫痛者,以小柴胡加車前、黃蘗、芎、歸,膿已成即 針之。已潰用八珍湯加製甘草、柴胡梢、酒炒黃蘗、知 母。小便澀而脈有力者,仍用龍膽瀉肝湯加製甘草。 小便澀而脈無力者,用清心蓮子飲加製甘草。膿清 不斂者,用大補劑,間以豆豉餅。或久而不斂者,亦用 附子餅灸並效。
水穀道前後生癰,謂之「懸癰。」乃肛門前陰囊後生核 子,如橄欖樣,或如梅李狀。初不作痛,至旬日漸熱。不 早治,瘡潰膿血日出數盌,至有腸腐而大便從瘡口 出者,其苦不可言,近亦數月,遠至一二年亦愈。須是 作核未痛以前,以甘草膏治之,不過一二服,便自消。 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始覺赤腫 如桃李。即破。若破則難治。服此藥雖不能急消。過二 十餘日必消盡矣。投兩服亦無害。
大抵此證屬陰虛,故不足之人多患之。寒涼之劑不 可過用,恐傷胃氣。惟製甘草一藥,不損氣血,不動臟 腑,其功甚捷。
便毒
內蘊熱毒,外挾寒邪者,解散之。
勞役而患者,補之。
不遂交感。或強固精氣。致敗精而結者。解之。
濕熱而致者,清肝導濕。
便癰,屬厥陰肝經,內熱外寒,或勞倦過度,或房慾不 節,或慾心不遂,或強固其精,或肝經濕熱而致。治法 「內熱外寒者,雙解散;勞倦過度者,補中益氣湯;房慾 不節者,六味丸料。慾心不遂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黃, 疏其精滯,後用地黃丸以補其肝腎,強固其精。或濕 熱壅滯者,宜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夫便癰血疝也, 「屬厥陰肝經之絡脈,衝任督脈之隧道。婦人患此,多 在兩拗腫痛,或腹中結塊,小便澀滯。」苟治者得法,患 者又能調攝,何難斂之有?若概用大黃等劑,以求其 內消,或令膿從便下,損其氣血,及不慎起居飲食者, 皆為不治。
大抵便癰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不便處患之故 也。乃足厥陰肝經絡及衝、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也, 是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此則熱毒所致,宜 先疏導其滯,更用托裏之劑,此臨證制宜也。
囊癰
腫痛未作膿者。疏肝導濕。
腫硬發熱者,清肝降火。
膿成脹痛者。急針之。更飲清毒之劑。
已潰者滋陰托裏。
膿清不斂者。大補氣血。
囊癰,屬肝腎二經,陰虛濕熱下注,若小便濇滯者,先 分利以泄其毒,繼補陰以令其自消。若濕熱退而仍 腫痛,宜補陰托裏以速其膿。膿焮而便祕者,熱毒壅 閉也,先用托裏消毒散,後用針以泄之,膿去即解。若 膿去而腫痛不減者,熱毒未解也,用清肝養榮湯。口 乾而小便數者,腎經虛熱也,六味丸。內熱晡熱者,肝 「經血虛也,四物加參、朮。體倦食少者,脾氣虛熱也,補 中益氣湯。膿水清稀者,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此 證雖大潰,而睪丸懸露,治得其法,旬日肉漸生而愈。 若專攻其瘡,陰道益虛,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 少壯者多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亦有患痔漏久, 而患及於囊者,當兼治其痔,切忌寒藥尅伐,虧損胃 氣。
下疳
腫痛或發熱者,肝經濕熱也。清肝除濕。
腫痛發寒者。邪氣傳表也。發散之。
腫痛,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壅滯也,疏肝導濕。 下疳瘡,屬肝經濕熱下注,或陰虛火燥。治法:腫痛發 熱者,血虛而有熱也,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腫痛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