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0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飲食為充長。四物之滯脾,原非男子所貴,既已濁陰 極盛時至,橫引陰筋,直沖陽絡,則地氣之上陵者,大 有可慮,何得以半陰半陽之藥,蔓而圖之?四物之不 當用無疑矣。即四君亦元老之官,不可以理繁治劇, 必加以薑、桂、附子之猛,始克勝病,何也?陰邪為害,不 發則已,其發必暴。試觀天氣下降則清明,地氣上升 則晦塞,而人身大略可覩。然人但見地氣之靜,而未 見地氣之動也。方書但言陰氣之衰,而未言陰氣之 盛也。醫者每遇直中陰經之病,尚不知所措手,況雜 證乎?請縱譚天地之道以明之。《天地之道》,《元會運世》 一書,論之精矣。至於戌亥所以混茫之理,則置之不 講,以為其時天與地混而為一,無可講耳。殊不知天 不混於地。而地則混於天也。蓋地氣小動。尚有山崩 川沸、陵遷谷變之應。況於地氣大動。其《雷》迅擊之 威,百千萬億,遍震虛空,橫沖逆撞,以上加於天,寧不 至混天為一耶?必至子而天開,地氣稍下,而高覆之 體始露也;必至丑而地闢,地氣始返於地,而太空之 體始廓也。其時人物尚不能生者,則以地氣自天而 下,未至淨盡。其「青」「黃」、「紅」、「紫」、「赤」、「白」、「碧」之九氣而外,更有 諸多悍疾之氣,從空注下者,動輒「綿。」千百丈,如木 石之直墜,如箭弩之橫流。人物非不萌生其中,但為 諸多暴氣所摧殘,而不能長育耳。必至寅而駁劣之 氣悉返沖和,然後人物得遂其生,以漸趨於繁衍耳。 陰氣之慘酷暴烈,一至於此,千古無人論及,何從知 之耶?《大藏經》中佛說世界成毀至詳,而無此等論說 者,蓋已包括於地水火風之內,不必更言也。夫地水、 火風,有一而非陰邪也哉?群陰之邪,釀成劫運,昌之 所謂「地氣之混於天」者,非臆說矣。堪輿家尚知趨天 干之吉,而避地支之凶,奈何醫之為道,遇地氣上奔 之證,曾不思避其凶禍耶?漢代張仲景特著《卒病論》 十六卷,祿山兵火以後,遂湮沒不傳,後人無繇獲見。 昌因悟明地氣混天之理。凡見陰邪上沖,孤陽擾亂 之證,陡進純陽之藥,急驅陰氣,呱呱有聲,從大孔而 出,以闢乾坤而揭日月,功效亦既彰彰。如太翁之證, 屢用薑、附奏績者,毋謂一時之權宜,實乃萬世經常 之法也。但悍烈之性,似非居恆所宜服,即舉發時服 之,未免有口乾舌苦之過。其不敢輕用者,孰不知之, 而不知「不得不用也。即如兵者,毒天下之物,而善用 之則民從,不善用之則民叛。今討寇之師,監而又監, 制而又制,強悍之氣,化為軟戾,不得不與寇為和同。 至於所過之地,搶劫一空,荊棘生而凶年兆盡,驅良 民而為寇矣。廟堂之上,罷兵不能,用兵無策,大略類 然。」昌請與醫藥之法,互相籌酌。夫堅塊遠在少腹,漫 無平期,而毒藥從喉入胃,從胃入腸,始得下究,舊病 未除,新病必起矣。於此而用治法,先以薑、桂、附子為 丸,曝令堅乾,然後以參、朮厚為外廓,俾喉胃間知有 參、朮,不知有薑、桂、附子,遞送達於積塊之所,猛烈始 露,庶幾堅者削而窠囊可盡空也。今監督之旄,充滿 行間,壯士金錢飽他人腹,性命懸他人手,其不能辦 寇固也。而其大病,在以兵護監督,不以監督護兵,所 以迄無成功耳。誠令我兵四面與寇相當,而令監督 於附近賊界堅壁清野,與土著之民習且耕且戰之 法,以厚為我兵之外廓,則不至於縶騏驥而縛孟賁。 我兵可以賈勇而前,或擊其首尾,或搗其中堅,或晝 息夜奮,以亂其烏合,而擴清之功自致矣。況有監督 以護之於外,諸凡外入之兵,不敢越伍而譁,庶幾民 不化為寇,而寇可返為民耳。《山澤》之何知當世?然 聊舉醫法之一端,若有可通者,因并及之。或問曰:「外 廓一說,於理甚長,何以古法不見用耶?」答曰:「古法用 此者頗多,如用硃砂為衣者,取義南方赤色,入通於 心,可以護送諸藥而達於心也。如用青黛為衣者,取 義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可以護送諸藥而達於肝也。」 至於攻治惡瘡之藥,包入蔥葉之中,更嚼蔥厚罨而 吞入,取其不傷喉膈而直達瘡所也。即煎劑亦有此 法。如用大齊附桂藥煎好,再投生黃連二三分,一滾 即取起,俟冷服之,則熟者內行下行,而生者上行外 行,豈非外廓之意耶?仲景治陰證傷寒,用整兩附子 煎熟,而入生豬膽汁幾滴和之,可見聖神,用藥悉有 法度也。

《景岳全書》曰:「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遽患下疳, 始潰龜頭,敷治不效,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漸而深, 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每過夜則膿結馬口, 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 為危懼。余嘗遇一山叟,傳得槐花蕊方,因以治之,不 十日而莖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 全愈。疳愈後,即見些微廣瘡,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 而全愈。向彼傳方者曰:「此方善治淫瘡,熱毒悉從小 便洩去,所以能治此疳,但服此者,可免終身瘡毒後 患。」然猶有解毒奇驗,則在瘡發之時,但見通身忽有 雲片紅斑,數日而沒者,即皆瘡毒應發之處,瘡毒已 解,而瘡形猶見,是其驗也。予初未之信,及此人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