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1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可不正,證之不可不辨也。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誤 治之患。諸厥證義,詳《厥逆》本門,當與此門通閱。

《論有邪無邪》

凡非風等證,在古人諸書,皆云:「氣體虛弱,榮衛失調, 則真氣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氣乘虛而入。」此言感邪 之由,豈不為善?然有邪無邪,則何可不辨。夫有邪者, 即傷寒瘧痹之屬;無邪者,則非風衰敗之屬。有邪者, 必或為寒熱走注,或為腫痛偏枯,而神志依然無恙 也。無邪者,本無痛苦寒熱,而肢節忽廢,精神言語,倏 爾變常也。有邪者,病由乎經,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 也。無邪者,病出乎臟,而精虛則氣去,所以為眩運卒 倒,氣去則神去,所以為昏憒無知也。有邪者,邪必乘 虛而入,故當先扶正氣,但通經逐邪之品,不得不用 以為佐。無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為雜用,以傷及正 氣乎。

《論肝邪》

凡五臟皆能致病,而風厥等證,何以獨重肝邪,且其 急暴之若此也?蓋人之所賴以生者,惟在胃氣,以胃 為水穀之本也。故《經》云:「人無胃氣曰死,脈無胃氣亦 死。」夫肝邪者,即胃氣之賊也,一勝一負,不相並立。凡 此非風等證,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肝邪風木之 化也。其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敗脾虛之候 也。然雖曰東方之實,又豈果肝氣之有餘耶?正以五 臟俱敗,肝失所養,則肝從邪化,故曰「肝邪在陰陽。」《類 論》以肝臟為最下者,正謂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 然肝邪之見,本由脾腎之虛。使脾胃不虛,則肝木雖 強,必無乘脾之患;使腎水不虛,則肝木得養,又何有 強直之虞。所謂胃氣者,即二十五陽也,非獨指陽明 為言也。所謂腎水者,即五臟六腑之精也,非獨指少 陰為言也。然則真陽敗者,真臟見;真陰敗者,亦真臟 見。凡脈證之見真臟者,俱為危敗之兆。所謂真臟者, 即肝邪也,即無胃氣也,此即非風類風之病之大本 也。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何也?蓋人之死生, 全由乎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 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 致病之本也。再或內勞外傷,復有所觸,以損一時之 元氣,或以年力衰邁,氣血將離,則積損為頹,此發病 之因也。蓋其陰虧於前,而陽損於後,陰陷於下,而陽 「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 然仆倒,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故其為病,而或為汗 出者,榮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 口開不合者,陽明經氣之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 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或昏倦 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凡此者,衝 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故必於中年之後,乃有此證。 何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不知風中 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 絕若此?且既絕如此,尚堪幾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 可哀也。觀東垣云:「氣衰者多有此疾。」誠知《要》之言也。 奈後人不明其說,但以東垣為主氣,又豈知氣之為 義乎?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證,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 大劑參、附,峻補元氣,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甘、杞 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 即向生之氣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舍是之外, 他無實濟之術矣。雖然無養生之道,而令病敗壞,至 此猶望復全。誠非易也。苐治得其法。猶可望其來復。 若誤治之。則何堪再誤哉。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 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 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之強壯之人,任 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惟不能食 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故 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 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為痰也。然則痰之 與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豈非痰必由於虛乎?可見 天下之實痰無幾,故痰之宜伐者亦無幾。治痰者,必 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 而自去矣。治痰諸法見後,及詳痰飲本門。

《論經絡痰邪》

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 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 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 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 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 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此果痰也,果精血 也,豈以精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若謂痰在經 絡,非攻不去,則必并精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 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動乎?精血復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