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1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在內者,為內踝,在外者,為外踝。「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者,足跟骨也。「膝膕」 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陽明之動脈處。自膝前而下,至於跗面,計長一尺六寸也。「屬」 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者,從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圍大」 者,骨之粗大也。「小」 者,骨之細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 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 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 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 寸。

此側身之骨度,皆縱而數之也。耳上之旁為角,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肋下臑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捷骨之下為髀樞,一名髀厭,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自季脅以下至髀樞,計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蓋骨內之中分,計長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數也。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數也。京骨,《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此側身之骨度也。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此頭側之橫度也。耳後高骨為完骨。入髮際四分廣者橫闊也。耳後當完骨者。從耳以至於腦後也。耳前當耳門者。從耳而至於鼻準也。此頭側之橫度也。兩顴之間相去七寸者。此當面之橫度也。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此形身前面之橫度也。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形身背面之橫度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此兩足之「縱橫數」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 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此兩臂兩手之骨度也。《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 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 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於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釐。共計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 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 細而沉者多氣也。

此總結骨之度數,定經脈之長短也。「經脈之浮而堅,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此篇論骨氣而結經脈之血氣者,血脈資始於腎,骨之精氣盛,則經脈之血氣亦盛矣。

《決氣篇》

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 膚潤澤,是謂「液。」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 脛痠,耳數鳴。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不能潤澤皮膚,故毛色夭焦也。腎主骨,而骨髓上通於腦,故腦髓消而脛痠耳鳴也。

《海論》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腦為髓之海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故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督脈之風府」,是髓海之上通於天,而下通於經水也。

《五變篇》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 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 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 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懦懦然, 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汗然獨異,此其候也。然 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腎主骨,顴者,腎之外候也。故顴骨為骨之本,顴大則周身之骨皆大,顴小則知其骨之小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豐也。「地色」者,地閣之色,殆不與天庭同色,此土氣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骨小則其髓不滿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骨小皮薄,則陰陽兩虛,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發熱,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