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1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轉舌正舌。方名雖美。少陰脈縈舌本。三年之艾。不言 標矣。《資壽解語》。猶為近之。

轉舌膏、正舌散、「《資壽》解語湯。」

風初入腑。肌肉蠕瞤。手足牽強。面腫能食胃風。宜投。

胃風湯

風初入臟,發熱躁煩,先用「瀉青」兼解表裏,次用《愈風》, 磨入四白。

瀉青丸、愈風湯、「四白丹。」

養血豁痰,枘鑿不入,先其所急,不宜並施。

養血大秦艽湯、當歸地黃湯、「天麻丸。」 豁痰滌痰湯。「青州白丸子。」 熱痰竹瀝荊瀝湯、貝母䒷蔞散。陰虛夾痰,「《千金》地黃湯。」

心火內蘊,膻中如燔,涼膈清心,功見一班。心血內虧, 恍惚不寐,服二丹丸,可以安睡。火盛壯水,勿辭迂緩。 水升火降,枯回燥轉。

涼膈散。清心散。二丹丸。壯水地黃湯。

真陽上脫,汗多肢冷,氣喘痰鳴,此屬不治。黑錫三建, 引陽回宅。水土重封,虞淵浴日。

「黑錫丹」 「三建二香湯」

腎水泛痰,真陽未脫,治以星附,十中九活。

星附湯

外風暴發,內風易熾,熱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見可欲, 毋進肥鮮,謹調千日,重享天年。

世傳中風人每遇外風一發,宜進續命湯以禦之,殊謬。風勢纔定,更用續命,重引風入,添蛇足也。惟用甘寒藥頻熱服,俾內不召風,外無從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風,二可補虛,三可久服,何樂不用耶。

《左右往還論》

門人問曰:「半身不遂,原有左右之分,豈左右分屬之 後,病遂一往不返乎?而治之迄無成效,何也?」答曰:「風 與痰之中人,各隨所造,初無定體,病成之後,亦非一 往不返也。蓋有往有復者,天運人事,病機皆然。如風 者,四時八方之氣,從鼻而入,乃天之氣也;痰者,五穀 百物之味,從口而入,脾胃之濕所結,乃地之氣也。勢」 本相遼,亦嘗相兼,似內傷與外感,每夾雜易炫。故風 勝者,先治其風;痰勝者,先治其痰。相等則風痰兼治, 此定法也。《經》云:「風之中人也,先從皮毛而入,次傳肌 肉,次傳筋脈,次傳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 肌肉。若此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皮毛肌肉,右肺與 胃主之;筋脈骨髓,左肝與腎主之。從「外入者,轉入轉 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濕之中人也, 先從足始,此則自下而上,無分於左右。但內風素勝 之人,偏與外風相召;內濕素勝之人,偏與外濕相召。 內風之人,大塊之噫氣未動,而身已先惕;內濕之人, 室中之礎磉未潤,而體已先重,是以治病必從其類 也。」從外入者,以漸而「驅之於外;從下上者,以漸而驅 之於下。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貴其治乎?」又曰:「從外入 者,驅而之外;從下上者,驅而之下。聞之令人爽然,不 識古法,亦有合歟?」曰:「此正古人已試之法,但未挈出, 則不知作者之意耳。如治風,用大小續命湯,方中桂、 附、苓、朮、麻、防等藥表裏。」雜,今人見為難用,不知用 附、桂者,驅在裏之邪也;用苓、朮者,驅在中之邪也。而 用麻、防等表藥獨多者,正欲使內邪從外而出也。至 於病久體虛,風入已深,又有「一氣微汗,一旬微利」等 法,平調半月十日,又微微驅散,古人原有規則也。至 於治痰之規則,不見於方書,如在上者,用瓜蔕散、梔 豉湯等方;在左者用龍薈「丸,在右者用滾痰丸,以及 虛人用竹瀝達痰丸,沉寒錮冷用三建湯」之類,全無 奧義,豈得心應手之妙,未可傳之紙上耶?蓋五味入 口而藏於胃,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總司,人之 食飲太過,而結為痰涎者,每隨脾之健運,而滲灌於 經隧,其間往返之機,如海潮然,脾氣行則潮去,脾氣 止則潮回,所以治沉錮之法,但取辛熱,微動寒凝,已 後止而不用,恐痰得熱而妄行,為害不淺也。不但痰 得熱而妄行,即脾得熱而亦過動不息,如潮之有去 無回,其痰病之決裂,可勝道哉!從來服峻補之藥者, 深夜亦欲得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為慶,曾不 思愛惜脾氣,令其晝運夜息,乃可有常。況人身之痰, 既繇胃以流於經隧,則經隧之痰,亦必返之於胃,然 後可從口而上越,從腸而下達,此惟脾氣靜息之時, 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證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養 脾氣不動,使經隧之痰,得以返之於胃,而從胃之氣 上下,不從脾之氣四迄,乃為善也。試觀人痰病輕者, 夜間安臥,次早即能嘔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復醒, 反能嘔出泄出者,豈非未曾得食,脾氣靜息,而予痰 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知此乎?噫!天下之 服辛熱而轉能夜食者多矣,肯因俚言而三思否? 再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頭目眩運,痰火熾盛,筋骨 時疼,乃原於血虛血熱,挾痰挾火,經絡肌表之間,先 已有其病根,後因感冒風寒,或過嗜醇酒膏粱而助 痰火,或惱怒而逆肝氣,遂成此證。其在於經絡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