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1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二十

  風門四

  吳崐醫方考中風方論

  張介賓景岳全書古今中風辨 論中風屬風 論河間中風說 論東垣

  中風說 論丹溪中風說 論真中風 論續命等湯 治法 非風論正名 論有邪無邪

   論肝邪 論氣虛 論痰之本 論經絡痰邪 論治痰 論寒熱證 論治血氣 非風

  治法 論用藥佐使 辨經臟諸證 經病之輕證 經病之危證 臟病之輕證 臟病之

  危證 不治證

藝術典第二百四十卷

醫部彙考二百二十

風門四

《明吳崑醫方考》

《中風方論》

風者百病之長,得天行之象,故其發也暴。然上世論 風,主於外感,乃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濕,而末 世之論紛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為風、為火,為氣、 為濕,皆時出而主之,初不泥於一說也。

病人初中風,筋急口噤不開,便以鐵物開之,恐傷其 齒,宜用烏梅肉擦其牙關,牙關酸軟,則易開矣,此酸 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風證而口開不噤者,筋先絕 也,不治。

病人初中風暴仆,痰涎湧盛,稀涎散與之,頻吐涎沫, 壅塞少疏,續進他藥。蓋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則天冠 地履,無暴仆也。若濁邪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而倒 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者,風盛氣湧而然也。 《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 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味鹹苦, 鹹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氣 竅,鹹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 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若攻盡其 痰,則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病人初中風,不知人事,口噤不能開,用「通頂散」一字 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蓋中風不知人事。 病則急矣。以平藥與之,不能開其壅塞。故用藜蘆與 人參、細莘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氣上逆。故 用石膏之重以墜之。甘草之平以緩之。乃川芎之用。 取其清氣利竅而已。

病人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 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 使。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梨雖澀,澀而生津。世人用 蘇合香丸,於初中之時,每每取效。《丹溪》謂「辛香走散 真氣」,又謂腦麝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麪,不可解也。醫 者但宜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風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藥開其氣道,續以二陳湯主 之。蓋風干於脾則痰壅,然痰之生本於濕,半夏所以 燥濕也,茯苓所以滲濕也,濕去則痰無由以生。痰之 為患,本於脾虛氣滯;甘草所以補脾也,陳皮所以利 氣也,補脾利氣,則土又足以制濕,而痰且無壅滯矣。 此二陳之旨也,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以四君加竹瀝方 主之。《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左屬血而右屬 氣,氣虛者補之以甘。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件, 稱其為君子者,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而無尅伐之 性也。其加竹瀝,謂其行痰;其加薑汁,所以行竹瀝之 滯,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以四物加桃仁、紅 花、竹瀝、薑汁方主之。蓋芎、歸、芍、地,生血藥也,新血生 則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紅花,消瘀藥也,瘀血去則新 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瀝、薑汁者,以痰之為物,靡 所不之,蓋無分於左右而為患也。」

中風正氣虛,痰涎壅盛者,宜八味順氣散主之,方內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經》曰:「邪之所湊,其 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 用青皮、白芷、台烏、陳皮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 塞之患矣。此標本兼施之治也。

「中風遍身麻痹,語言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 者,宜烏藥順氣散主之。蓋遍身麻痹,表氣不順也,故 治以麻黃川芎;語言蹇澀,裏氣不順也,故治以烏藥 陳枳;口眼喎斜,面部之氣不順也,故治以白芷殭蠶。 喉中氣急,甘草可緩;肺氣上逆,桔梗可下。」痰之為物, 寒則結滯,熱則流行,佐以乾薑,行其滯也,此治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