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127

此页尚未校对

火分內外虛實

外因邪鬱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之火;內因飲食 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 之火。大要以脈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 火病死人甚暴,變化無常,一動便傷元氣,偏勝移害 他經。《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廣五 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 肺者,諸熱實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遊之 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 痰火。」痰火生異證,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 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

《治法》

「實火,因外邪鬱在表者,九味羌活湯、半表裏,小柴胡 湯入裏,大承氣湯。燥渴,白虎湯。因金石炙煿者,黃連 解毒湯、防風當歸飲、三黃丸、大金花丸;狂者,黑奴丸。」 虛火、氣虛火勝,因勞倦傷胃,無力身熱,宜保元湯、補 中益氣湯加芍藥、黃蘗,或四君子湯滲之。如大病及 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脈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 「溫養其火,則熱自退,附子理中湯、霹靂散主之。」 血虛火動,因傷色慾,午後發熱,宜四物湯、滋陰降火 湯、加味逍遙散、腎氣丸、人中白散。若腎水受傷,生地 元參煎膏主之。相火旺甚,氣從臍下起者,正氣湯、坎 離丸。如氣從湧泉穴起入腹者,虛極難治,四物湯加 白馬脛骨,降陰火以代黃連,或人中黃亦好。外用附 子末。津調塗足心。亦有濕熱鬱者。

飲食鬱火,因內傷生冷,及飲食不化,抑遏陽氣於脾 土,四肢熱燎,以升麻之劑發之,升陽散火湯、火鬱湯、 瀉陰火升陽湯。

七情五志火起,宜隨各經調之。《大怒》火起於肝,則手 掉目眩,清肝湯加龍膽草、古茱連丸。《醉飽》火起於胃, 則痞塞腫滿,瀉黃散、戊己丸、單石膏丸。《悲哀》火起於 肺,則氣逆膹鬱,瀉白散加黃芩、葶藶,單黃芩丸、單苦 參丸。《房勞》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大補陰丸、滋腎丸、 單黃蘗丸。心火輕則煩熱痛痒,單瀉心湯;重則自焚, 面青發躁,脈絕暴死。故曰:「五志之火,動極不泊。」 《總論》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 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 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 狂,宜三黃、硝、黃正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 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 散甘緩。又有可發汗者,風寒生冷鬱也。

五行惟火有二:心為君火,一身之主;腎為相火,遊行 於身,常寄肝膽胞絡三焦之間。又膀胱為民火,亦屬 於腎,此皆天賦,不可無者。若五志之火,則由於人,是 以內傷火多,外感火少。噫!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 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積熱分虛實

實熱,因服金石炙煿,夜臥熱炕,或火烘衣被,久則蘊 積熱毒在上焦,則咽乾口燥而臭,舌糜脣瘡;在中焦, 則胸滿乾嘔作渴;在臟腑,則大小便閉。法當清心解 毒。「上熱,涼膈散;中熱,調胃承氣湯;下熱,八正散;三焦 俱熱,三黃湯、大金花丸。」虛熱因消鑠腎水,相火炎上, 口燥煩渴,精神短少,心悸自汗,懶於動作,夜臥睡語, 「法當降火滋水,三補丸主之,或只清之潤之而已。氣 分實熱,白虎湯,或敗毒散加荊芥、青皮、白朮。血分實 熱,四順清涼飲。氣血俱實熱,洗心散、甘露飲、澤瀉湯。 心熱,單瀉心湯;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 散;腎熱,滋腎丸;小腸熱,導赤散;胃熱,瀉胃湯;大腸熱, 瀉白湯;膀胱熱,加味石膏湯。」然諸熱皆屬於心。熱甚 則能傷陰。宜硃砂安神丸。以清鎮之。

氣分虛熱,清心蓮子飲,甚者龍腦雞蘇丸。久者宜升 陽以散之,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升陽益胃湯、補中 益氣湯。或疑補中益氣何以治熱,不知熱因熱用,溫 能除大熱之理。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 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而 邪熱自退。血分虛熱,四物湯加芩、連、山梔,或為丸服, 久則滋陰以降之,秦艽扶羸湯,或古歸芪湯、滋陰降 火湯。蒸熱者,加味逍遙散、坎離丸。氣血俱虛熱,升陽 滋陰,兼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俱加知母、黃蘗。 然虛熱久,必脾胃不和,三白湯、參苓白朮散調之。 風甚生熱者,風熱兼治,或熱甚生風者,治其熱而風 自消。凡頭目腫痛,眩運眼昏,目赤耳聾鼻塞,口燥舌 乾、牙宣、牙腫、斑疹之類,皆風熱炎上也。初起上攻者, 川芎茶調散、至寶丹、四神丹、上清丸。久而下注血衰 者,腎氣丸加知母、黃蘗,或當歸龍薈丸、四生散。痰熱 者,因痰生熱,或因熱生痰。凡咽痛、喉閉、膈噎、胸痞、顛 狂、驚悸、怔忡、健忘之類,皆痰火滯中之所為也,小調 中湯、大調中湯。

濕熱者,因濕生熱,或因熱生濕。凡泄瀉、下痢、水腫脹、 黃疸、遺精、白濁、疝痛、腹痛、腳氣之類,皆濕熱下流所 為。丹溪治濕熱,上焦黃芩,虛者天麥門冬代之;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