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八珍湯數劑,以助五臟生化之氣,以榮養周身,而諸 證漸愈。乃朝以補中益氣湯培養脾肺,夕以六味地 黃丸滋補肝腎,如此三月餘而安。

一婦人因怒患痰厥而蘇,左手臂不能伸,手指痲木, 口喎眼斜,痰氣上攻,兩腿骨熱,或骨中痠痛,服烏藥 順氣散之類,諸證益甚,不時昏憒,更加內熱晡熱。余 以為肝經血虛,內熱生風,前藥復耗肝血,虛火熾盛 而然也。先以柴胡梔子散調養肝經氣血,數日後,用 八珍湯加鉤藤鉤散,諸證稍愈;又用加減八味丸料, 少加酒炒黃蘗、知母黑色者,數劑諸證頓退,乃服八 珍湯、柴胡梔子散,半載而痊。後勞役即有復作之意, 服柴胡梔子散遂安。

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蹇澀,服祛風之藥,反致筋攣 骨痛,余謂「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 黃丸補腎水,佐以排風湯,年餘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 乾目赤,頭眩痰湧,胸膈不利,小便赤澀而短少,夜間 痰熱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肝經氣燥而風動也, 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治之而愈。

《寓意草》曰:「楊季蘅翁,稟豐軀偉,望七之齡,神采不衰。 近得半身不遂之證,已二年矣。病發左半,口往右喎, 昏厥遺溺。初服參、朮頗當,為黠醫簧以左半屬血,不 宜補氣之說,幾致大壞。雲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稍 得向安,然概從溫補,未盡病情也。診得脈體軟滑,中 時帶勁疾。蓋痰與風雜合之證,痰為主,風為標也。又」 熱與寒雜合之證,熱為主,寒為標也。平時手冷如冰, 故痰動易至於厥。然厥已復甦,甦已嘔去其痰,眠食 自若,雖冬月亦能耐寒,無取重裀複絮。可知寒為外 顯之假寒,而熱為內蘊之真熱。既有內蘊之熱,自蒸 脾濕為痰,久久隔塞竅隧,而衛氣不週,外風易入,加 以房幃不節,精氣內虛,與風相召,是以雜合而成是 證耳。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濕痰 虛風,此其間有細微曲折,非只溫補一端所能盡者, 何也?治雜合之病,必須用雜合之藥,而隨時令以盡 無窮之變。即如冬月嚴寒用事,身內之熱為外寒所 束,不得從皮膚外泄,勢必深入筋骨為害矣。故用薑 附暫徹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洩。若時令之熱,與內蘊 之熱相合,復助以薑附,三熱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 孰謂用藥之權衡,可以一端盡耶?或者曰:左半風發, 而察脈辨證,指為兼痰兼熱似矣。痰者脾濕所生,寄 居右畔。是則先宜中右,而何以反中左耶?既已中左, 明係左半受病,而何以反治右耶?不知此正病機之 最要者。但為丹溪等方書,說病在左血多,病在右氣 多,教人如此認證,因而起後人之執著,至《內經》則無 此說也。《內經》但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夫左右既為 陰陽往還之道路,何嘗可偏執哉?況左半雖血為主, 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 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胃居「右,其氣常 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風,脾濕 為痰,風與痰之中人,原不分於左右,但翁恃其體之 健,過損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盡之後,左半先虧,而 右半飲食所生之痰,與皮毛所入之風,以漸漬於空 虛之府,而驟發始覺耳。風脈勁疾,痰脈軟滑。惟勁疾 故病則大筋短縮,即舌筋亦短而蹇於言。小筋弛張, 故從左而喎於右。從左喎右,即可知左畔之小筋,弛 而不張也。若左筋之張,則左喎矣。凡治一偏之病,法 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盍觀樹 木之偏枯者,將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榮茂 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治法以參、朮為君臣,以附子、 乾薑為佐,使,寒日可恃無恐,以參朮為君臣,以羚羊 角、柴胡、知母、石膏為佐使,而春夏秋三時,可無熱病 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 風,久而成癘也。

庚辰冬,於鼎翁公祖園中,識江沖寰先生面,竊見「身 體重著,行步艱難,面色滯晦,語言遲緩,以為有虛風 卒中之候也」,因為過慮。辛巳秋,召診間,細察脾脈緩 急不調,肺脈勁大,然肝木尚平,陽氣尚旺,是八風之 邪,未可易中。而「筋脈掣痛,不能安寢者,大率風而加 之以濕,交煽其虐所致。以斯知尚可引年而施治也。」 何也?風者肝之病,天之氣也;濕者脾之病,地之氣也。 天氣迅疾,故發之暴,益以地氣之紆緩,反有所牽制, 而不能暴矣。然氣別則病殊,而氣交則病合,有不可 不明辨者。病殊者,在天氣,則風為百病之長,其來微, 則隨相尅為傳次,必遍五臟而始烈;其來甚,則不繇 傳次而直中。唯體虛之人,患始不測「焉。在地氣則濕 為下體之患,其來微則足跗腫大,然得所勝亦旋消, 其來甚則害及皮肉筋脈,以漸而上攻,亦惟陽虛之 入,勢始騰越焉。兩者一本之天,一本之地,病各懸殊, 治亦異法者也。病合者,天之氣入於筋脈,地之氣亦 入於筋脈,時乎天氣勝,則筋脈張而勁焉;時乎地氣 勝,則筋脈軃而緩焉。」兩者其源雖異,其流則同,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