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陽明之下,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善痿厥足痹。

「瘃乃凍瘡,血少則肉善。瘃」者,血所以溫膚熱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足少陽之上,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痹,骨 痛爪枯也。

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脈大以濇者,為痛痹。

《論疾診尺篇》

「尺膚濇」者,風痹也。

病在陰者,名曰痹。如尺膚澀者,此風痹於筋骨間也。

診血脈者多黑,為久痹。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為痹也。

《九鍼篇》

邪入於陰,則為「血痹。」

「痹」者,閉也,痛也。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矣。

《漢張機金匱要略》

《痹證》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 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鍼引陽氣,令脈和緊 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 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 癭者,皆為勞得之。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 苦煩,脾色黃,瘀熱以行。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 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華佗中藏經》

五痹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 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氣 痹,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 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肝則名筋 痹,入於肺則名氣痹,入於腎則名骨痹。感病則一,其 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 而不仁,故曰「閉」也。又痹病或痛痒,或痲,或急,或緩而 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 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 側,或行步而不能言語,或不能行步而左偏枯,或右 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或 左右手疼痛,或即病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 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證。出於痹也。痹者。風 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其於脈候形證治療 之法。亦各不同焉。

「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 傷氣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胸腹痹而 不能食,注於下則腳腫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 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則不 能溺,壅而不散則痛,留而不聚則痲」,真經既損,難以 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 「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怒以全真,最為良矣。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 於榮衛,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外,氣 不能養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 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下,下先枯 則下不能尅上,中先枯則下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 失血也。其脈左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斷絕是也。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痹者,肉之本 氣,以食則肉不榮,肌膚不澤則紋理疏。凡風寒暑濕 之邪,易為入,故不即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 能食而不能充悅,四支緩而不收持者也。其右關脈, 按舉皆無力,而往來澀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 居以安其痹。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 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 不能舒緩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 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則害人 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而有力是也。

骨痹者,乃嗜慾不節傷於腎也。氣內消,則不能關禁, 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 通,三焦痞則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 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 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 不遂;旁攻四支,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