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 其證不一。要在詳明。

《宋嚴用和濟生方》

五痹歷節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 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 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 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 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痹病,總而 言之,凡有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 之為病應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脈痹 之為病應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 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肌痹之為病應乎脾,其狀 四支懈怠,發欬嘔吐。皮痹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 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痹之為病應乎腎,其狀骨重 不可舉,不遂而痛,喜脹。診其脈大而濇,為痹。來急者, 亦為痹,濇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 經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施治。白虎歷節, 由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寒濕毒之氣,使筋脈凝 滯,血氣不流,蘊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 病晝輕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囓,故名白虎也。痛如 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汗出者為風多。《巢 氏》云:「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 骨節蹉跌。為癲病者。」誠有此理也。

《金劉完素六書》

諸痹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氣痹者。血氣不行。如從水中出。 不必寒傷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慄。故 攣急。附子湯主之。

近衣絮肉苛。榮氣虛則不仁。其痿重為肉苛也。以前 胡散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上下左右 無常,留隨所至而作。防風湯主之。

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 愈,茯苓湯加減主之。

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 濡者,茯苓川芎湯主之。

同痹,《黃帝鍼經》云:在血脈之中,隨上下,本痹不痛,今 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 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循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 清涕不止,腎著湯主之。

腸痹者,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氣 喘急而飱洩,木香丸主之。 熱痹者,陽氣多,陰氣少,陽熱搏其陰寒,故痹臟腑熱。 然而悶也。升麻湯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當汗惡風。目瞤脅痛。或走注 四支。皮膚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湯主之。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論痹》

夫痹之為狀,痳木不仁,以風寒濕三氣合而成之。故 《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 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 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 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勝則筋 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 不知,反呼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 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或 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 痹從外入。況五方七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稟,飲食起 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 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 熱則縮緩,不相亂也。」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 而成脈痹,脈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久而不已內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 圖也。凡病痹之人,其脈沉澀。今人論方者,見諸痹證, 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或曰諸 方亦有腳氣統論,又有腳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 方皆非耶?曰: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 為痹,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便 作寒濕腳氣,烏頭、附子、乳香、沒藥,種種燥熱攻之,中 脘、臍下、三里灸之,蒸熨湯炕以治之,以至便漩澀滯, 前後俱閟,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外侵, 雖遇扁、華,亦難措手,何哉?胸膈間有寒痰故也。痹病 本不死,死者皆醫之誤,雖有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 寒痰,然後諸法皆效。《經》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 之本分,各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痹病瘳僕。常 用傷寒汗、下、吐三法治風痹,愈者多矣。

大人小兒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痲木不仁 者,可用鬱金散吐之;吐訖,以「導水丸」、「通經散」泄之;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