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痹因外邪,病本在經,而深則連臟。故其在上則有喘 嘔,有吐食,在中則為脹滿,為疼痛,在下則為飧泄,為 祕結諸病,此皆風痹之兼證也。凡見此者,當於各門 權其緩急先後,而隨證治之。

痹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 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 羌活湯之類主之。

痹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裡俱無熱證,即當從溫治 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若 寒甚氣虛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痹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 脾弱陰寒證也。若羌活勝濕湯乃驅風散濕之劑。五 積散乃溫經散濕之劑。真武湯乃溫中除濕之劑。三 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調氣平胃散,乃行氣行 濕之劑。五苓散乃利水導濕之劑。二陳湯、六君子湯, 乃化痰去濕之劑也。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 從煖。蓋脾土喜燥而惡濕,喜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 以治濕也。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內熱之證,滑 數之脈,方可治以清涼,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當 歸拈痛湯之類主之。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 可暫用,先清其火,而後調其氣血。

風痹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 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痛 痹之大端也。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 凡治痹之法,惟此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氣飲浸 酒服之亦妙,法見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歷節風痛

歷節風痛,以其痛無定所,即行痹之屬也。《病源》云:「歷 節風痛,是氣血本虛,或因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 致,或因勞倦調護不謹,以致三氣之邪,遍歷關節,與 氣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歷 節之名。」《中藏經》曰:「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 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陰邪 之在陰分也。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正陰邪侮 陽之證也。或得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 也。有火者,宜從清涼,有寒者,宜從溫熱。若筋脈拘滯, 伸縮不利者,此血虛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凡 諸治法,總宜如前。

凡諸痹作痛者,俱宜用「火龍膏」貼之。

方一

附子八物湯醫學綱目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鎚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芍藥 茯苓 半夏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白朮四兩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查,食前服。

桂枝芍藥知母湯仲景

治痛痹

桂枝 知母, 防風各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附子炮 麻黃各二兩 白朮 生薑各五兩

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導水丸子和下同

治濕痹

滑石水飛 黑牽牛另取頭末,各四兩 大黃 黃芩各二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通經散

治濕痹

陳皮去白 當歸各一兩 甘遂麪包,不令透水,煮 百餘滾,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麪焙乾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潛行散丹溪

治痛風

黃蘗不拘多少,酒浸焙乾為末。

生薑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妙。

蒼朮復煎散東垣

治痛痹

蒼朮四兩,水二椀,煎至三大盞,去查,入下藥, 羌活一錢, 黃蘗三分, 升麻、 柴胡、 藁本、 澤瀉、 白朮各五分, 紅花少許。

右為粗末,用蒼朮湯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微汗為效。忌酒麪。

越婢湯仲景

治風痹腳弱

附子一錢五分, 麻黃二錢, 甘草一錢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