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 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 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 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 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 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 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發為痹也。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 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 者盡取之。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 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 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 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 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 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 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 曰:「善。願聞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 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 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剌 其下以脫之。」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得名?」岐伯 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 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 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 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 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 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黃帝 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 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 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人迎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 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 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寸口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 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絡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 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 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濇,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 有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 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 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 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 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 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黃帝》曰:「持鍼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 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濇。其脈滑而盛者, 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濇者,為痛痹。陰陽如 一日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 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濇,寒溫 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 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圓利鍼》取法於氂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 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毫鍼》取法於毫毛,長 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長鍼》取法於綦鍼, 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甲乙經》曰:「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 經補之。」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 陰經也。

風痹注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肢脛淫 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 怒,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

足痹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圓利鍼,大鍼不 可。

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 主之。

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骨痹煩滿,商丘主之。

膚痛痿痹,外丘主之。

寒氣在分肉間,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千金方》曰:「掖門,主手臂痛。」

肩貞主手痲木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