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受之。不可不知也。

《中暑中熱辨》

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 陰證,中熱者陽證。如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 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 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 不得伸越,大順散主之。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 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 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 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竊謂:暑熱者,夏之令也。 火行於天地之間,人或勞動,或饑餓,元氣虧乏,不足 以禦,天令亢極,於是受傷而為病,名曰中暑,亦名曰 中熱,其實一也。今乃以動靜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 熱者,固多在勞役之人。勞役則虛,虛則邪入,邪入則 病,不虛則天令雖亢,亦無由以傷之。彼避暑於深堂 大廈,得頭疼惡寒等證者,蓋傷寒之類耳,不可以中 暑名之。其所以煩心與肌膚大熱者,非暑邪也,身中 陽氣,受陰寒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 乎?苟欲治之,則辛溫輕揚之劑,發散可也。夫「大順散」 一方,甘草最多,乾薑、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 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為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 受濕,嘔吐水穀不分,臟腑不調所立。故甘草、乾薑皆 經火炒熟,用肉桂而非桂枝,蓋溫中藥也。內有杏仁, 不過取其能下氣耳。若以此藥治靜而得之之證,吾 恐不能解表,反增內煩矣。今之世俗往往不明,類曰 「夏月」陰氣在內,大順散為必用之藥。吁!其誤也不亦 甚歟!夫陰氣,非寒氣也。蓋夏月陽氣發散於外,而陰 氣則在內耳,豈宜視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之藥乎? 陰果為寒,何以夏則飲水乎?其蒼朮白虎湯雖宜用, 然亦豈可視為通行之藥,必參之治暑諸方,隨所見 之證而用之,然後合理。若夫所謂靜而得之之證,雖 當暑月,即非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後人有似同而異 之惑。

《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 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 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時當 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 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重,或氣高而喘,身 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 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 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 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 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 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人 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橘皮、當歸身甘辛微溫養胃 氣和血脈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 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 炒麴甘辛,青皮甘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 之,故以黃蘗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 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 佐也。名之曰「清暑益氣湯。」

暑病皆因飲食失節,勞倦所傷,日漸因循,損其脾胃, 乘暑天而作病也。

治暑宜順天時

假令夏月大熱之時,傷生冷硬物,當用熱藥木香見 睍丸治之。須少加三黃丸,謂天時不可伐,故加寒藥 以順時令。若傷熱物,只用三黃丸,何謂此三黃時藥 丸也。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 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 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 結祕,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 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 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 芪人參湯主之。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如 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 縮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 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熱, 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黃各二分,細莘一 分;如氣短精神,如夢寐之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 箇;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 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 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