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煨大 黃五分。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祕而不通也。是熱則生 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只常服黃 芪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各五錢,二味㕮咀,以水 四盞,煎至一盞,去查,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 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清香可愛者一分或二 分,陳橘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 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病人心下 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縮砂仁各二分或三分, 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 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徐氏曰:「此謂暑熱證候則同。冬月傷寒傳變,為證不一,彼為寒傷形,此為熱傷氣。若元氣虛甚,受病忽於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故東垣啟是病例,大開後人之盲瞶也。」 宜與痿門互看。

孫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 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已,腎水已絕於午。」 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 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 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 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 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 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 二證: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 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 大熱無汗,為房屋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 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 勞役得之者,名曰中暍。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 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 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潔古》云:「動而得之 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當發散也;中 熱者陽證,為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若虛損脾胃, 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 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 如夢寐,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此 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枚,炒黃蘗五分,炒知母 三分,不令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妨食則止,候食進 則再服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 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麪, 清暑益氣湯。」所治之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 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 木通,淡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瀉脾胃 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 若於無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 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 宜加減用。

復有一證,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役得之, 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 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 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 熱,必躁熱煩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 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 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 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 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 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 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致錯誤矣。

《朱震亨心法》

中暑

「暑證,用黃連香薷飲;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芪。 暑病內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 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 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 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 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 傷在分肉也,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 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 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 致成火乘金之危候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 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 病處方為妙。

戴思恭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 火者,有因痰者。火者,君相二火;暑熱者,天地二火也。 內外合而炎鑠,所以卒倒。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 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隧,則手足不知動躡 而卒倒。此二者皆可吐。《內經》曰:『火鬱則發之。吐即發 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之』。」

中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