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中暍是陽證,中暑是陰證,脈沉弱者,切不可用涼藥 清熱,宜天水五苓,又白虎湯皆可。熱悶恍惚,辰砂五 苓散。脈弦實,黃連香薷湯。

熱甚自汗而渴便澀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飲。 吐瀉脈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順散。」

伏熱傷冷,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

或剝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蓋蒜氣臭烈,能 通諸竅故也。

《注夏》

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 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蘗、白芍 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 暑氣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夏月伏陰在內論》

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 外者曰氣血。萬物同此一氣,人靈於物,形與天地參 而為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也。故氣升亦升,氣浮 亦浮,氣降亦降,氣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子月 一陽生,陽初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也,此氣 之升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上矣,此氣之浮也。人」 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虛矣。 《經》曰:夏月經滿,地氣溢滿,經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 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表實者,裏必虛。世言夏月伏陰 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或曰: 以手捫腹,明知其冷,非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玉龍 丸、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薑與縮脾飲用草果等,皆 行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予曰:春夏養陽,王 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 夫涼臺水館、大扇風車,陰水寒泉、瓜果冰雪,傷之自 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為內伏 陰而用之也。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 則逆之。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 虛之患乎?或曰:巳月純陽,於理或通,五月一陰,六月 二陰,非陰冷而何?予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 浮於地上,燔灼焚燎,流金鑠石,何陰冷之有?孫真人 製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戴思恭證治要訣》

中暑

中暑為證,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 或吐瀉,或喘滿。切不可以冷水,及用十分冷劑,郤暑 散,水調灌下亦得。或以來復丹末同蘇合香丸,用湯 調灌;或以來復丹研末,湯調灌之。候其人稍甦,則用 香薷飲煎熟去查,入麝香少許服。或剝蒜肉入鼻中, 或研蒜水解灌之。蓋中傷暑毒,陽外陰內,諸暑藥多 有煖劑,如大順散之用薑桂,枇杷葉散之用丁香,香 薷飲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氣臭 烈,能通諸竅,大概極臭極香之物,皆能通竅故也。 初覺中暑,即以日曬瓦或布蘸熱湯,更易熨其心腹 臍下,急以二氣丹末,湯調灌下。

曾有客人中暑迷悶,四肢厥逆,冷汗如雨。形欲投 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陰陽離絕難除。 又有暑途一證,似中而輕,欲睡懶語。實人香薷飲加 黃連一錢;虛人星香飲加香薷一錢。甦後冷汗不止, 手足尚逆,煩悶多渴者,宜香薷飲。甦後為醫者過投 冷劑,致吐利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甚欲形狀 如傷寒陰盛隔陽。當用溫藥,香薷飲加附子浸冷服。 渴者,縮脾飲加附子,亦浸冷服。

傷暑

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熱煩悶,或頭疼發熱,神 思倦怠殊甚,所謂「暑傷氣而不傷形」是也。但身體不 痛,與感風寒異,宜香薷飲、六和湯、香薷湯。

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嘔不 止者,枇杷葉散去芽根,吞來復丹。嘔而多痰,郤暑散 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瀉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貼,名「胃 苓散」,間進「來復丹。」此丹本非治瀉之藥,惟施之暑瀉 則宜,然瀉甚亦不可用。瀉定仍渴,春澤湯或縮脾飲。 傷暑心頭痞悶,人皆謂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 痞悶者,痰為之也。

盛暑塗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葱頭二寸許,抵飲水 二升。

瀉而腹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飲勻各半 貼。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 去滓,調下蘇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乾痛者,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尤 宜。

瀉而發熱者,胃苓飲。瀉而發渴者,胃苓飲兼進縮脾 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 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 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