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當補血為主。方用: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杵白芍 藥炒酸棗仁炒茯神去心當歸酒洗各一錢甘草陳 皮川芎生地黃酒洗山梔子炒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水煎服。

「按前證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麥門冬、芍藥、山梔、生地苦寒,恐復損脾氣。若脾胃素虛熱而患前證,但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亦可。若因饑渴勞役,或因誤行攻伐,以致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自汗,此為陽氣內傷,宜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饑飽勞役,或因誤出汗,以致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按之如」無,此為血脫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入客於中, 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 之熱邪傷榮也。治主內。

按:夏月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法當調補陽氣為主,而佐以解暑,此推《內經》捨時從證之良法也。故前證當究其所因而治之,不可泛用香薷飲之類,走散陽氣,導損真陰而益其病也。又有夏間用薄荷煎湯以代茶,殊不知散人之真氣,即久用川芎湯令人暴死之類是也。

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 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證,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 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證,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 暑益氣者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 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 自致之之病。治宜辛溫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 《傷寒》治法相類者也。

夫夏月陽氣浮外,陰氣伏內,若飲食勞倦,內傷中氣, 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為 主,而佐以解暑。若中暍者,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 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 《內經》捨時從證之良法也。今患暑證歿而手足指甲 或肢體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補其內,而泛用香 薷飲之類。所誤也。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 若元氣素虛。或犯勞過度而用之。鮮不危矣。

《李梴醫學入門》

《辨虛實陰陽》

暑病,身熱自汗,口渴面垢而已。餘證皆後傳變,或兼 內傷,必先問其人「素虛胃弱,或大病大勞後,縱暑中 傷者,宜清暑益氣。素強盛壯實,無虛損病者,宜祛暑 和中。」

靜居高堂大廈,得病似熱證屬心脾經者,名中暑陰 證;動作田野道途,得病以傷風證屬膀胱經者,名「中 暍陽證」,其實一也。但自襲暑氣而言曰「中暑」,自被日 逼而言曰「中暍」,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頰達手心主胞 絡,以火從火,故古法「暑還取冷水灌溉,勿嚥之。」入肝 則眩運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 腎則消渴。非專入心主而無他傳也。

《辨中傷冒伏》

中暑歸心,神昏卒倒,傷暑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 或有赤腫。蓋天氣浮於地表,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 冒暑入腸胃,腹痛惡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 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 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 證。但暑病多無身痛,間有痛者,或為澡浴水濕相搏 耳。

《辨風與厥》

即「中暍證」,但以手足搐搦為風,手足逆冷為厥,厥與 傷寒熱厥義同,黃連香薷散。暑風乃勞役內動,五臟 之火與外火交熾,則金衰木旺生風,香薷散加羌活, 或六和湯合消風散。素有痰飲,因暑觸動,痰熱生風 者,六和湯合星香散。若道途卒倒,湯藥不便,恐氣脫 難治。急扶陰涼處,不可臥濕冷地,掬道上熱土放臍 「上,撥開作竅,令人尿於其中,仍以生薑或蒜嚼爛,以 熱湯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熱湯熨氣海,立醒。後尤 不可飲冷水,以大劑滋補藥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 苓散,燈心同煎,入硃砂末調服。有汗加黃芪。因酒引 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黃連。或神昏驚悸妄言,用益 元散,量加硃砂。新汲水調服二錢,降胃火,治煩熱,利 濕止渴之要藥。

暑毒痰火

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體虛實吐之火鬱,發之之義 也。如痰喘氣急痞塞,入藥不得者,急煎六和湯調麝 二釐服。

《治法》

夏月人多飲水食冷,故宜利濕,兼以消導。汗多者,忌 滲利之。祛暑,宜香薷散、黃連解毒湯、清肺,生脈散、白 虎湯加參柴。寒熱不定,小柴胡湯和中,宜大小調中 湯、薷苓湯、枇杷葉散、胃苓湯、桂苓甘露飲、六和湯。 伏陰在內之時,避暑貪涼,外又襲陰冷之氣,鬱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