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二

  暑門二

  喻昌醫門法律中暑 論金匱治暍用白虎加人參湯瓜蔕湯二方 辨脈

  律五條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陰暑論治 陽暑論治 伏陰論治 夏月伏陰

  續論 論香薷飲

  方清中湯 冷香飲子 五苓散 黃連解毒湯 黃連香薷湯 橘皮湯 消暑丸 縮

  脾飲 香薷剉散 竹葉石膏湯 御愛薑蘇丸 水瓢丸 潑火散 大黃龍丸 檀香丸

   五聖湯 蠟梅丸 廣順散 一柴胡飲 二柴胡飲 三柴胡飲 四柴胡飲 五柴胡

  飲 正柴胡飲 柴胡白虎煎 玉泉散 理陰煎 人參益氣湯 通苓散 薷藿湯 香

  葛湯 誘行丸 薑朴湯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蒼朮湯 消暑丸 益元散 十味香

  薷飲 三黃石膏湯 黃芪人參湯 一物瓜蔕湯 清燥湯 水壺盧丸 香薷丸 生脈

  散 參歸益元湯 清氣飲 參薷飲 黃芪湯 清暑益氣湯 二香散 玉露散 黃連

  香薷飲 清肺生脈飲 通苓散 桂苓甘露飲 醍醐湯 春澤湯 濯熱散 消暑十全

  飲 解暑三白散 香薷湯 香朴飲子 大順散 清暑和中散 酒蒸黃連丸 桂苓甘

  露散 卻暑散 枇杷葉散

  單方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二百五十二卷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二

暑門二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中暑

暍者,中暑之稱。《左傳》:「蔭暍人於樾下。」其名久矣。後世 以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然則道途中 暍之人,可謂靜而得之耶?動靜二字,只可分外感內 傷。動而得之,為外感天日之暑熱;靜而得之,因避天 日之暑熱,而反受陰濕風露瓜果生冷所傷,則有之 矣。時令小寒大寒,而人受之者為傷寒;時令小暑大 暑,而人受之者,即為傷暑。勞苦之人,凌寒觸暑,故多 病寒暑。安養之人,非有飲食房勞為之招寒引暑,則 寒暑無由入也。所以膏粱藜藿,東南西北,治不同也。 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動 內濕,二氣交通,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濕多。」夏月百計 避暑,反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 暑也。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有自來 矣。然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 所耗,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妄利小水,竭 其下泉,枯槁立至。況暑熱蒸動之濕,即肥人多有內 夾虛寒,因至霍亂吐瀉,冷汗四逆,動關性命者,徒恃 益元散解暑驅濕,反促其臟腑氣絕者,比比可不辨 而輕用之歟?不特此也,凡見汗多之體,即不可利其 小便。蓋胃中只此津液,夫既外泄。又復下行。所謂立 匱之術也。仲景名曰無陽。其脈見短促結代。則去生 遠矣。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 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 氣,卒倒流涎,此濕暍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 後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 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 暍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 為也。丹溪謂火令流金鑠石,何陰冷之有?立言未免 偏執,十中不無二三之誤也。夫峨眉積雪,終古未消, 豈以他山不然,遂謂夏月曠剎皆熱火乎?人身之有 積陰,乃至湯火不能溫者,何以異此?《內經》謂「無者求 之,虛者責之」,可見不但有者實者之當求責矣。《管見》 謂「大黃龍丸有中暍昏死,灌之立甦」者。非一徵乎。間 亦有中氣者。為七情所傷。氣厥無痰。宜用蘇合香丸 灌之。許學士云。此氣暴厥逆而然。氣復即已。雖不藥 亦愈。然甦後暑則宜清也。

夏月,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陰以熱而內耗, 陰陽兩俱不足,仲景於中暍病,禁用汗下溫鍼,汗則 傷其陽,下則傷其陰,溫鍼則引火熱內攻,故禁之也。 而其用藥,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陽益陰為治。此等 關係最鉅,今特挈出《靈樞》有云:「陰陽俱不足,補陽則 陰竭,瀉陰則陽亡。」蓋謂陽以陰為宅,補陽須不傷其 陰;陰以陽為根,瀉陰須不動其陽。夫既陰陽俱不足, 則補瀉不可輕言,纔有補瀉,必造其偏,如重陰重陽 之屬,其初不過差之毫釐耳。所以過用甘溫,恐犯補 陽之戒,過用苦寒,恐犯瀉陰之戒,但用一甘一寒,陰 陽兩無偏勝之藥,清解暑熱而平治之,所以為百代 之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