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溪特為此論,而反乖其義,因以致疑於人,其謂何也? 觀其所論曰:人與天地同一槖籥,子月一陽生,陽初 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也,此氣之升也;巳月 六陽生,陽盡出於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 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虛矣。世言夏月伏 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涼看,其誤甚矣。且 其時陽浮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若 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 此丹溪之言虛,是固然矣。若以陰冷二字為誤,而夏 月禁用溫熱,此則余所不服也。何以見之?夫天地之 道,惟此陰陽;陰陽之變,惟此消長。故一來則一往,一 升則一降,而造化之機,正互藏為用者也。《經》曰:「陰主 寒,陽主熱。」又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此本陰陽 之常性也。今既云夏月之陽盡浮於外,則陰伏於內 矣;陰盛則陽衰也,非寒而何?陽浮於外,則氣虛於中 矣;氣虛即陽虛也,非寒而何?此固不易之理也。然而 尤有顯然者,則在井「泉之水。當三冬之寒冽,而井泉 則溫;盛夏之炎蒸,而泉源則冷,此非外寒內熱、外熱 內寒之明驗乎?」此又歲歲皆然,主氣之常候也。至若 主氣之外,又有客氣,而天以五周,地以六備,寒暄遞 遷,氣更應異。如「伏明之紀,寒清數舉;卑監之紀,風寒 並興;堅成之紀,陽氣隨陰,治化;流衍之紀,寒司物化, 天地嚴凝,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寒清時舉,太陰司天, 地迺藏陰,大寒且至」等義,是無論冬夏,皆有非時之 氣,以動為民病者也。又豈因夏月之火令,遂可謂之 無寒,而禁用溫熱乎?且伏陰之義,本以陰陽對待寒 熱為言。若但以寒字為虛,則夏月伏陰,宜多虛證;冬 月伏陽,即無虛矣,豈其然乎?又若夏月宜「禁溫熱,則 冬月宜禁寒涼,無待言也。今見四時之病,盛夏每多 吐瀉,深冬偏見瘡疹,諸如此類,豈非冬多內熱,夏多 中寒乎?總之,夏有熱證,亦有寒證;冬有實證,亦有虛 證。雖從時從證,貴乎因病制宜。然夏月伏陰之義,此 實天人之同氣,疾病之元機,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 者也。今若丹溪之論,則於」理反悖,而何切於用?即無 此論,亦何不可。近見徐東臯亦述丹溪之說云:「夏月 無寒,世人不察,而用溫熱,為世通弊。」若謂夏伏陰宜 服溫熱,則冬月伏陽,宜服寒涼,然則孟子冬日飲湯, 夏日飲水,亦不足信歟?噫!此公都子之言也,不過借 喻內外,原非用析陰陽,而徐氏曲引為證,獨不思經 文易義,儻相背乎?《內經》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曰「寒 極生熱,熱極生寒。」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曰「相火之 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曰:此皆陰陽表裡 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又如《周易》 之兩儀,有陰必有陽,兩儀而四象,陰陽之中,復有陰 陽也。在《泰》之義,則曰:「內陽而外陰,君子道長,小人道 消」也。在《否》之義,則曰:「內陰而外陽,小人道長,君子道 消也。」由此觀之,則丹溪之論、東臯之引證,皆吾之所 不信也。故復為此續論。

《論香薷飲》

香薷飲乃夏月通用之藥餌,常見富貴之家多有備 此,老少時常服之,用以防暑,而不知人之宜此者少, 不宜此者多也。若誤用之,必反致疾。何也?香薷一物, 氣香竄而性沉寒,惟其氣竄,所以能通達上下,而去 苑蒸之濕熱。惟其性寒,所以能解渴除煩,而清摶結 之大邪。然必果屬陽臟,果有火邪,果脾胃氣強,肥甘 「過度,而宜寒畏熱者,乃足以當之,且賴其清涼,未必 無益。若氣本不充,而服之最能損氣;火本非實,而服 之乃以敗陽。」凡素稟陰柔,及年質將半,飲食不健,軀 體素弱之輩,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未有不反助 伏陰,損傷胃氣,而致為吐瀉腹痛,及陰寒危敗等證。 若加黃連,其寒尤甚。厚朴破氣,均非所宜用者,不可 不審。

清中湯中藏經

治中暑口渴

甘草一兩,蜜炙黃脆,可折 乾薑半兩,濕紙裹煨 陳皮二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冷喫。湯點水調皆可。

冷香飲子濟生方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惡心疲倦」 ,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三兩 附子炮,去皮臍 橘紅各一兩 甘草半兩

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椀,生薑十片,煎至半椀,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五苓散仲景

治暑

白朮炒 豬苓、 茯苓各一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