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92

此頁尚未校對

汗,兩足逆冷,讝語,醫者不曉,雜進藥已經旬日。予診 之,其脈關前濡,關後數。予曰:「當作濕溫治之。」蓋受暑 後受濕,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次 以白虎加蒼朮湯,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三日愈。 此名賊邪,悮用藥有死之理。 保慶門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孫愛之,忽數日不 見,使人問之,則曰:「病久將命絕。」孫診之,遍身皆潤,兩 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其 所服藥,取而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此非受病重藥 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貼,病少甦,更服 全愈。姜氏既安,詣孫謝,因請問曰:「某得病劇,向蒙藥 一治而甦,願聞治法。」孫曰:「汝病傷暑也,始則陽微厥, 而脈小無力,眾醫謂陰病,遂用陰藥,其病愈厥。予用 五苓散,大利小便,則腹滿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 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 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奇效良方》曰:「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運,夏及秋患 痢兩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醫皆曰: 『此痢也。聞青陽鎮李中和助教善醫,即遣人召之。中 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 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 乃是舊因伏暑,小便轉導入大腑,由心經而過,遂化 為血於大小便下,故其狀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 便各歸本臟即安。以「通草散剉如大米粒,或為細末。 剉末即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 每服抄二錢,依前法煎。食後并夜臥各一服便住。」信 知天下有如此妙醫。余家一婢久痢。服之皆安,故《記》 傳之。

《薛己醫案》曰:「文選姚海山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 肢體倦怠,兩手痳木。余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 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一男子「元氣素弱,或頭目眩運,或肢體倦熱,仲夏因 勞役飲食不時,兩手痳木,肢體倦怠。」余以為暑熱傷 元氣,用人參益氣湯而愈。

一儒者每春夏口乾發熱,勞則頭痛,服清涼化痰藥, 瀉喘煩躁,用香薷飲,神思昏惰,脈大而虛。此因閉藏 之際,不遠幃幕為患,名曰「注夏。」用補中益氣湯去柴 胡、升麻,加五味、麥門、炮薑一劑,脈益甚,仍用前藥加 肉桂五分,服之即甦,更用六味丸而痊。

一男子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 昏憒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用十全大補,一劑頓 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薑,二劑全愈。

趙氏《醫貫》曰:一小兒患嘔吐瀉利,煩躁搐搦,或以為 驚,或以為風。余見其口燥,手指茶壺,腹中鳴,出對諸 醫曰:「易治也。借藥籠中三味藥足矣。」用人參、黃連各 五分,甘草三分,水煎冷服,下咽頃刻,即睡而安。或問 曰:「黃連、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參五分謂何?」余曰:「若 不用參,此兒當病氣弱,數日得參明後日復如無病」 人矣。次日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