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2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腫者何?」曰:「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 相薄,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 微腫,宜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 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桂枝加 白朮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湯、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 「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濕溫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者何?」曰:「此 名濕溫也。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薄,則發 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 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濕病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地之體也。土熱極盛,則痞塞腫 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 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 痙,曰「柔痓」;陽痙,曰「剛痓」,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 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 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濕為留飲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體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體重宜也。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 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 矣。

濕本土氣,火熱能生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 則濕復燥乾也。濕病本不自生,因於火熱怫鬱,水液 不能宣行,即停滯而生水濕。故凡病濕者,多自熱生, 而熱氣尚多,以為兼證,當云濕熱,亦猶風熱義同。雖 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為濕,雖有此異,亦以鮮矣。或 胕腫體寒而有水者,以為蓄熱入裡極深,本非病寒 也。及夫寒熱吐瀉。因得濕而成也。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寒濕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 膀胱經屬水而位下,所以濕可傷也。其脈起目內眥, 上額交於巔上,其直者,從巔入絡於腦,還出別下項, 故主項強。「太陽表中風加之,以濕客於經中,內挾寒 濕,則筋脈抽急,故痙強而不柔和也。」此太陽寒濕,當 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濕祛風,微微發散而愈也。 風勝濕,濕自土生,風為水化。土餘制之以風,脾盛治 之以燥,故濕傷肉。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王注 曰:濕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濕氣為淫, 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若濕氣在上,以苦吐 之;濕氣在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治濕之法,不利小 便,非其治也。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 燥之,以淡泄之。若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 以汗為故而止。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 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氣之 下,木氣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王注曰:身半已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鬱,所以明其熱 能生濕。《經》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 其間。」是以熱之用矣。故土主濕,霒雲雨而宏靜,雨熱 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若脾甚土 自燥,去其濕,以寒除熱,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燥 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乾涸消渴,慎不可以溫藥補 之,故積溫成熱性之溫,乃勝氣之藥也。故此臟喜新 而惡陳,常令滋澤,無使乾涸,土平則備化,太過則敦 阜,不及則卑監。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諸濕腫滿,霍亂泄注,胕 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痹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饑, 熱痛始作,三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 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 已。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火邪皆去,六經悉和, 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 酸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於內,陰精損削於外,三焦 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 赤色,兩足按之陷而不起。《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 土,可用獨聖散吐之。如時月涼寒,宜於燠室不透風 處,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量病人虛 實,瀉十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 三法行畢,臟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養腸胃三兩日, 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 盡,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既平 之後,宜大將息,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則不